文丨周俊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业内被一则来自投资圈的消息刷屏,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微医近日获得超10亿元的融资。不同于此前来自外资美元基金或者保险企业投资,这次领投方为山东省的国有产业投资基金。
2021年下半年开始,以平台反垄断、数据安全为肇始,互联网行业遭遇严监管,资本市场瞬间遇冷,投资人收紧了钱袋子进行了大幅回撤。2022年刚刚过半,此时的微医低调接受一笔国资巨额融资,不免让很多业内人士讶异。
从消息面看,微医自2019年底提出“数字健共体”以来,这一业务已成为其核心业务模式在多区域整体落地;其在申请上市时也用很多笔墨强调了这项业务在各地的布局。
曾经被业内认为模式过重、投入过高、牵连医疗行业主体过多的业务,经过大概2~3年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该业务有了较为成熟的营收贡献,部分省份业务单月营收近亿元,这或许是获得资本持续押注的重要原因。
“春江水暖鸭先知”,投资者开始用真金白银投票,此次融资无疑给2022年下半年的数字医疗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尽管目前市场仍处于震荡整理阶段,但确定性较高、成长性较强的稀缺优质标的在这个当口又拿到钱了。另外,国资一改此前的暗中观望转而亲自下场,也反映出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发展数字医疗健康产业的态势正趋于强化。
1、国资重金押注“数字健共体”
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进入到“下半场”,一个重要标志是:市场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估值逻辑开始变化。
监管收严,即是缩影。
今年,《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国家开始加强对互联网诊疗服务、网络卖药的监管,互联网医疗回归“严肃医疗”。
未来,互联网“卖药”很难再说是一门好生意。体现在港股二级市场,以医药电商为主营业务的相关平台已从较高点下跌超七成,反映出市场的看低情绪。
在政策的鼓励下,专注做“严肃医疗”服务的平台似乎有了更多机会。微医正是该赛道的代表之一。根据媒体报道透露的信息,微医之所以收获国资的“青睐”,很大程度也是因其“数字健共体”业务。
该业务是微医的“现金牛”。简单来说,就是基于微医此前积累的能力,依托区域互联网医院,整合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组建互联网医联体和健康管护组织,“为大医院分担压力、为基层医院提升能力、为医保和商保支付提效率,从而实现区域健康指数的提升”是其业务的价值主张。
当然市场更加关注的是,“数字健共体”是否有足够的商业价值或增长潜力?
媒体报道提及,微医在“这些省份多个地市的数字健共体业务及营收达到了三级医院规模。”微医未对这一问题披露过详细数据,但粗略计算一下,一家普通三级医院一年营收大约5到8亿元,结合其数字健共体已在山东、天津、福建、上海等省(市)等多地实现落地,微医该业务的总体营收规模已经具备足够成长空间。
2、国资投资背后的逻辑:民生+产业
此次融资另一个受到关注的点是,投资方为山东的国有产业投资基金。
政策利好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数据要以服务产业为主,全面竞速数字经济新赛道,再次为数字经济加码。与此同时,国有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不断强化对包括数字医疗在内的数字经济领域的布局。
比如,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和《2022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工作要点》,提出鼓励国资企业加大投资布局力度,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上海市国资委日前亦透露,上海国资国企将进一步聚焦国家和上海重要战略领域,坚定不移进军数字化新领域,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继续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
青桐资本调研显示,国资在疫情之后相当时间内,将保持在投资引导上的强势参与,而且一些市场化基金,也正加大跟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合作。
青桐资本还认为,国资对项目有明显偏好,主要对成熟标的需求更高,在项目阶段、地域、业绩方面皆有考量;同时,更偏好区域性项目,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国资战投微医的核心逻辑——
受疫情催化,以及行业监管政策愈加明朗,各地对通过落地大健康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民生服务水平有着比较迫切的需求。而数字健共体在服务民生、聚集产业和可复制性上产生的多重价值与叠加效应,自然而然便使微医成为了国有产业基金投资的“优选项”。
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医确实是一个容易被切中的标的。
据报道,微医此前在山东落地的数字健共体已经取得很好成效。其服务覆盖了山东全省16地市,累计服务参保人1800万次,在线问诊人数超800万,服务慢病人群近200万人次;另外,数字健共体带动了医疗、医药、保险、医养和金融等服务机构的落地,实现了产业集聚,如微医投资设立山东扁鹊集团。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山东国资继续加码微医的信心。
有消息称,除了山东国资,还有多地国有产业投资基金正在与微医洽谈,计划通过资本+产业的合作方式,加速数字医疗平台与本地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融合,以推动本地数字健康产业发展、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3、微医,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说回到微医,这家公司在行业的讨论度一直很高,但总是很难将它与同行其他公司做适应性比较。透过其“数字健共体”业务,会发现它越来越不像一个传统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它越来越“重”了。
传统意义上,互联网平台最是擅长“四两拨千斤”,以投入较轻的数字化技术,撬动广泛的资源,以技术势能对传统行业进行“降维打击”,实现快速的扩张,这在零售、金融、出行等领域无往而不利。
过往互联网医疗平台大体也是这个路子,但人们一次次发现,医疗不同于其他行业。这是一个壁垒高耸、且对专业性要求极高的领域,曾经被奉为圭臬的互联网“流量为王”逻辑在这个行业频频哑火,很多互联网医疗企业因此而折戟。
微医或许意识到了这一点,或者其尝试过但也没成功,这些年持续在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布局,与传统公立的医疗服务体系融合在一起。
最显著的一点,有别于其他多数互联网医疗平台“一两家互联网医院打天下”的轻装上阵,微医目前在全国已落地了34家互联网医院,其中19家打通医保支付——考虑到互联网医院背后都是由实体医院作为支撑,也就是说微医至少有34家的实体医疗机构,并且其中多数具备了一定水平的诊疗服务能力,毕竟这样才能获得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极高、审核极严的医保部门的规模化购买。
正是依托于打通了医保支付的互联网医院,微医才能得以在全国各地落地“数字健共体”。
而实际业务落地中,微医更是将“重”的理念一条道走到黑。
如在慢病管理方面,根据公开报道,在山东,微医“数字健共体”通过整合大型医疗机构资源,在济南、泰安、潍坊等地市落地50余家慢病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三师共管”服务;在天津,微医牵头成立的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与全市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标准化慢病管理中心,共同管理包括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在内的逾60万名慢病患者。
现在回过头再看,微医如此选择有失也有得:“数字健共体”前期巨大的投入以及成长期的“精耕细作”,势必难以快速获得回报,或会拖累其财务报表的表现;而当铺设好“管道”,打好“基建”,并实现常态运营后,其规模化的营收能力是常规互联网医疗线上服务难以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微医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竞争壁垒,这类业态往往为当地带来相关产业资源的虹吸效应,这或许也是其吸引地方国资入股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获得超10亿元的投资,表明微医以数字健共体为核心的主营业务已收获行业及投资机构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微医在获得资本进一步加持后,其“数字健共体”未来将以什么方式、如何改变整个医疗服务行业?也值得行业关注。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