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6日报道
据美国“密切关注科学”网站7月3日报道,蚊子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动物。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蚊子传播的疾病,包括疟疾、黄热病、登革热、寨卡和奇昆古尼亚热病。
在最近发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病毒能够改变人体的体味,从而变得对蚊子更具吸引力,导致更多的叮咬,使病毒得以传播。
我们把感染登革热或寨卡病毒的老鼠、未感染病毒的老鼠以及蚊子分别放入玻璃容器的三个分支腔室。当利用气流穿过小鼠腔室,将其气味传递给蚊子时,我们发现更多的蚊子选择飞向感染的老鼠而非未感染的老鼠。
我们排除了二氧化碳是蚊子偏爱被感染老鼠的原因,因为感染寨卡病毒的老鼠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少于未感染的老鼠,但感染登革热的老鼠并没有改变排放水平。
同样,蚊子没有区别对待体温升高和体温正常的小鼠,因而排除了体温是吸引蚊子的一个潜在因素。
随后,针对蚊子对受感染小鼠更感兴趣这一现象,我们对体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评估。
在把过滤器放入玻璃容器中以防止蚊子闻到老鼠气味后,我们发现,飞向感染病毒和未感染病毒老鼠的蚊子数量相当。这表明,受感染老鼠的气味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蚊子飞向它们。
为了识别气味,我们从受感染小鼠散发出的气味中分离出20种不同的气态化合物。我们发现,其中的三种气态化合物能够刺激蚊子触角产生明显反应。
当我们将这三种化合物施用于健康小鼠的皮肤以及人类志愿者的手部时,只有一种化合物——苯乙酮——相比对照组吸引来了更多蚊子。我们发现,受感染的小鼠产生的苯乙酮比未感染的小鼠多10倍。
同样,我们发现,从登革热患者腋下收集的气味与健康人群采集的气味相比,含有更多苯乙酮。
我们在实验志愿者的一只手上涂抹登革热患者的气味,另一只手涂抹健康人的气味,蚊子自始至终都对有登革热患者气味的手表现出兴趣。
这些发现表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能够增加宿主产生和排放苯乙酮的数量,从而使其更受蚊子“青睐”。
最后,我们想知道是否有办法阻止这种气味的变化。
我们观察到受感染老鼠体内由皮肤细胞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抗微生物分子——抵抗素样分子α水平会下降,这就是一个潜在选项。研究显示,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抑制了这种分子的产生,使得老鼠更容易感染。
众所周知,维生素A及其相关化合物能够有力地促进抵抗素样分子α的产生。因此,我们在实验的数天内给受感染的小鼠喂食了一种维生素A衍生物,并测量它们皮肤表面抵抗素样分子α和芽孢杆菌的数量,然后将它们暴露在蚊子面前。
我们发现,使用维生素A衍生物治疗的受感染小鼠能够将它们的抵抗素样分子α水平恢复到与未感染小鼠相当,同时它们皮肤上的芽孢杆菌数量也减少了。经过治疗的小鼠与未感染小鼠对蚊子的吸引力相差无几。
下一步就是将研究结果复制到人体并从中获益。维生素A缺乏在发展中国家很常见,在蚊媒疾病盛行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东南亚尤甚。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研究饮食中的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是否能够降低蚊子对感染寨卡病毒和登革热人群的兴趣,从而在长期内减少蚊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