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已经过去。6月27日,多项统计数据出炉,显示我国经济整体处于恢复中。
作为货币政策与市场之间的“连接器”,这半年,银行业在多领域发力,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如银行业不断调整自身盈利能力,压降负债成本进一步为支持实体经济的贷款成本下降腾挪空间;通过金融科技手段的创新,纾困受到疫情冲击的实体企业;银行发力消费贷,结合数字人民币试点,促进消费复苏。
此外,这半年,楼市的发展迎来挑战,银行还通过降低房贷利率、支持优质项目并购等方式助力楼市回归正常发展轨迹。
在为中国经济恢复保驾护航的同时,银行自身也正在合规的道路上,不断加强风险管控。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不断完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金的监管要求有所提升,同时扩宽了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让银行的“安全垫”更加厚实。正因如此,今年各类银行不断通过发债等方式补充资本金,为更好地维持经营创造未雨绸缪。
展望下半年,政策的效力不断显现,中国经济将稳步复苏。银行业仍将继续担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在稳出口、稳投资、稳消费等领域持续发力。
贝壳财经推出“银行这半年·显微镜”系列报道,通过几大关键词透视“银行这半年”。
监管针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越来越趋严格,使得银行资本补充速度不断加快。据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大型银行通过IPO、配股、可转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等方式已经合计募集资金超5000亿元。其中,各类银行发放二级资本债发行近3800亿、永续债发行1560亿。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银行资本补充后,将进一步提升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助于下半年“稳定经济大盘”过程中,增强银行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预计未来一段时间,银行大规模“补血”的情况仍将持续。
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创新高
今年上半年,二级资本债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兴业研究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已合计发行3800亿元二级资本债,为历年最高。
从发行规模来看,工行、邮储等国有银行上半年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券规模均超过400亿元。不仅如此,建设银行在5月还获准发行不超过12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6月初,农行发布公告称,该行拟在境内外市场发行不超过2000亿元的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主要原因是在夯实自身资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满足监管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2021年10月,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先后出炉,对入选名单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进行更高的要求。
在监管进一步提升的同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却出现了下降。银保监会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5.02%,较上季度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二级资本债是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方面较为常选的工具之一。”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二级资本债的发行审批流程相对简便,对银行是否上市没有硬性规定;同时,二级资本债的发行利率相较于普通金融债券的收益率高,也一定程度上更受投资者青睐。
永续债发行规模超千亿
永续债亦受到银行的青睐。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统计,今年上半年,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补充一级资本的规模为1560亿元。
不过这一规模相比去年有所下降。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统计,2021年上半年,共有25家商业银行发行30只永续债,发行规模超3000亿元。
兴业研究发布的研报指出,从上半年实际运行来看,估值的低迷对于核心层资本工具的推进影响较大,各个渠道募集金额均处于近年低位。
周茂华表示,永续债发行规模相对减少,可能与上半年的资本补充工具增多有关。
此外,另有多家银行在今年上半年还通过可转债补充资本金。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拟发行不超过110亿元的可转债;厦门银行、瑞丰银行均披露了50亿元可转债预案。而兴业银行、重庆银行和成都银行发行的可转债在今年上半年均已上市,发行规模分别为500亿元、130亿元和80亿元。
预计后续银行多元化补充资本需求仍较为旺盛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7.3%,显著高于其他银行,且近年来资本充足率一般保持较为稳健的增长。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6%、12.8%、12.3%。
曾刚表示,2022年一季度,除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上升外,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均略有下降。从历史数据来看,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近年来总体处于下降趋势。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加快不良资产核销、内源补充存压以及监管要求日趋严格等因素影响下,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存在一定压力。未来几年内,伴随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确定、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正式实施,四大行及国内重点银行面临的资本压力将进一步凸显。
根据去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给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全球系统行重要银行设置了两道标准,即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加权比率应于2025年初达到16%、2028年初达到18%,杠杆比率应于2025年初达到6%、2028年初达到6.75%。
招商证券廖志明团队测算,展望2022-2024年,银行资本工具及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债等净发行需求约2.9万亿,年均净发行约0.97万亿元。此外,还有数千亿元通过可转债、定增、配股、IPO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需求。
周茂华亦表示,从趋势看,由于部分银行补充资本压力,宽信用推动,预计后续银行多元化补充资本需求仍较为旺盛。
此外,亦有专家认为,资本补充渠道仍需要持续拓宽。
曾刚表示,大型银行具有明显优势,但中小银行因为资质、市场接受度及投资活跃度等方面的原因,补充银行资本渠道不够充分。他建议,未来我国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中小银行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等进行资本补充的空间,为中小银行更好地发展创造条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雨晨 姜樊
编辑 陈莉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