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2022上半年汽车产业十大热点事件|NO.9 特斯拉刹车失灵,车主承认造谣

时间:2022-07-23 14:45:04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汽车产业舆情报告2022(上半年)》将于8月1日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杜巧梅 北京报道

继《2022上半年汽车产业十大热点事件|NO.10 保时捷减配风波》后,21世纪经济报道继续推出《中国汽车产业舆情报告2022(上半年)》中热点事件的相关报道。

据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联合数说故事发布的统计数据,2022年上半年,公众关注的汽车产业十大事件中,“特斯拉刹车失灵,车主承认造谣”事件以222,47的全网总声量位居2022年上半年汽车产业十大热点事件第九位。

本文将从事件回顾、传播概况、受众画像、产业观点四个方面对第九大热点事件“特斯拉刹车失灵,车主承认造谣”进行了概述,更多详细内容将发布于《中国汽车产业舆情报告2022(上半年)》。此外,其他八大热点事件也将在8月1日之前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事件回顾

5月9日,温州特斯拉失控车主通过微博发布了近千字的公开道歉书,并通过千字长文回顾了2020年8月12日的温州特斯拉失控事件始末,指出彼时自己声称的“刹车失灵”系伪造,事故真实原因已通过第三方查证,且已被特斯拉起诉并败诉,特此公开道歉。

2020年8月12日,温州特斯拉失控车主陈某在浙江温州某小区内驾驶特斯拉Model 3,高速冲撞停车场的拦截杆后发生严重车祸,驾驶员陈某身受重伤,由于大肠被截30厘米,腰骨碎裂,被医学鉴定为九级伤残。

对于事故原因,驾驶员陈某称,当时Model 3制动失灵,车辆突然自动加速到120km/h,自己进行了紧急制动但没有起到作用。

陈某还表示自己驾龄十余年,不会犯“刹车油门踩错”的错误,并随后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特斯拉突然加速刹车失灵”“温州刹车失灵自动驾驶”等内容,引起舆论关注。

2021年 5月,特斯拉温州“刹车失灵”事件的EDR检测报告公布调查结果:经对后台数据分析,并与EDR事故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生事故碰撞前5秒内,制动踏板均未工作(处于未踩下状态)。

2021年6月,特斯拉以名誉受侵犯为由起诉陈某。2021年10月,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法院下达民事判决书,判决特斯拉胜诉,并要求陈某在某平台其使用账户上置顶90天对特斯拉道歉,并赔偿5万人民币。陈某表示要继续上诉。

2022年 3月,案件二审结果生效,最终裁判结果仍是特斯拉胜诉,法院判决陈某构成对特斯拉公司的名誉侵权,并应向其赔礼道歉以及赔偿经济损失。

传播概况

从全网来看,“特斯拉刹车失灵车主承认造谣”事件共产生22247条相关讨论,其中新闻声量最高,共产生声量9819条,微博、论坛、微信产生声量紧随其后。事件整体负面率占58.51%。事件相关内容的关键词为“特斯拉”“车主”“刹车”等。

从传播趋势上来看,事件整体声量峰值和互动量峰值均出现在5月10日。5月9日,温州特斯拉失控车主通过微博发布了近千字的公开道歉书,经过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后,5月10日在全网引发讨论。

受众画像

从对“特斯拉刹车失灵车主承认造谣”关注的人群来看,对该事件关注度最高的是26-35岁的年轻消费者,其次是36-45岁、18-25岁年龄段的消费者。

其中,男性占比74.18%,女性占比25.82%,男性受众对此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度。

从地域上来看,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受众占比超过75%,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江苏省以及浙江省的受众对“特斯拉刹车失灵车主承认造谣”事件关注度较高。

一方面,位于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的18-45岁的受众是当前网络最活跃的人群同时也是特斯拉的主力消费人群,对特斯拉的关注度较高;另一方面,自特斯拉进入中国以来,话题度和全网热度居高不下,极易引起受众的讨论。

产业观点

经过一年多两次“对簿公堂”特斯拉温州“刹车失灵”事件多次反转后终于落下帷幕。

但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的质疑和挑战并未结束。

近年来,特斯拉在得到中国消费者拥趸的同时,也多次站上风口浪尖。2021年4月特斯拉女车主在上海车展车顶维权、高喊“特斯拉刹车失灵”,成为2021年消费者最关注的汽车产业舆情事件。到目前为止,特斯拉与车顶维权女车主的“拉锯”还未结束。

需要指出的是,处理纠纷,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离不开“法理”二字,双方只有合理合法地去沟通和解决,才是真正对消费者和企业都适用的一种公正和公平。

随着在中国业务规模的扩大,特斯拉中国将在特斯拉全球的整个框架中承担更加重要的作用,不是简单地将车型导入中国、在中国出售,而是将中国作为除了美国之外的另一个中心,开展更多业务。

在这种背景下,特斯拉必须在中国消费者群体中建立信任,这种信任不仅仅是产品的认可,更要建立一家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所应有的形象和社会影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