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买菜还没到高枕无忧的时候,二季度的盈利部分建立在“去肥增瘦”的基础上。
图源:图虫创意熬倒了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交出了一份还算漂亮的成绩单。
其8月11日发布的财报显示,二季度总营收为66.344亿元,同比增长42.8%。发布财报后,叮咚买菜股价当日涨幅超11%。
其中,最受外界关注的指标是,叮咚买菜终于打破了以亿元为计量单位的亏损魔咒,并且实现了扭亏转盈。
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叮咚买菜净亏损为3450万元,而2021年同期净亏损为19.374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净利润为2060万元,而2021年同期净亏损17.285亿元。
回看此前的发展历程,叮咚买菜的烧钱速度几乎与每日优鲜并驾齐驱,从2019年-2021年,叮咚买菜净亏损分别为18.73亿元、31.77亿元、64.3亿元,加上一季度的4.774亿元,不到四年时间,叮咚买菜累计亏损120亿元。
亏损率收窄得益于降低了销售和营销费用、履约费用两大成本。财报显示,履约费用在第二季度为15.418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16.935亿元下降9.0%,占总收入的比例从36.5%下降到23.2%。另一方面,叮咚买菜告别了拉新烧钱阶段,营销和销售费用为1.47亿元,去年同期为4.1亿元,同比下降64.2%。
此外,叮咚买菜二季度GMV同比增长32.3%至人民币71.152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人民币53.781亿元增长32.3%。
不过,叮咚买菜还没到高枕无忧的时候,二季度的盈利部分建立在“去肥增瘦”的基础上。
2021年8月叮咚买菜宣布战略调整:从“规模优先”转变为“效率优先”,这也意味着叮咚买菜不得不放下扩张的执着。
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叮咚买菜同样开启撤城计划。从5月底至今,叮咚买菜已陆续裁撤广东中山、珠海,安徽宣城、滁州以及河北唐山、天津等地服务。截至目前,叮咚买菜仅保留了北京、廊坊两个北方城市。
时代财经发现,叮咚买菜平台上显示正常经营的城市只剩下27个,较巅峰时期减少近10个城市,整体数量缩水近1/4.
第一季度,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宣布实现上海地区盈利,如今盈利范围从上海扩大至长三角地区。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区域营收同比增长47.9%,并实现了3.7%的正向经营利润率。
拉新容易留客难,叮咚买菜需要守住订单暴涨的长尾效应。“高峰期站点人均140单,近期回落到了疫情前的水平,平均单量只有80单,订单最终增量较小。”一位上海叮咚买菜站点负责人告诉时代财经。
值得注意的是,生鲜电商的前置仓模式仍然饱受争议,同为前置仓模式的每日优鲜陷入经营困境。
据东北证券研报测算数据,如果不考虑产品从产地到达前置仓的运输成本,一间300平方米的标准前置仓,在客单价60元,单日订单量600-1400情况下,单笔订单的前置仓履约费用在10-13元/单左右,是平台型电商和社区团购的2-6倍。
梁昌霖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对前置仓模式有着坚定的信念,市面上对前置仓的分析有很多,最重要的关键点是看它是不是真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不是顺应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趋势。只有用户的取舍,才决定商业模式的成败。”
此外,截至该季度末,叮咚买菜资金充足,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等在内的余额为60多亿元。
前置仓盈利还要讲究规模效应,借助规模化摊薄网点运营成本从而盈利。如今,被迫转移阵地的叮咚买菜还有一场艰难的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