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不用SCI,用什么?,希望以下不用SCI,用什么?的内容对您有用。
《大学的新衣:对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科研评价的反思》,[加]伊夫斯·金格拉斯著,刘莉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21年5月出版,定价:78元
■李响
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历史系教授、加拿大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领域首席科学家伊夫斯·金格拉斯的著作《大学的新衣:对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科研评价的反思》开始是用法文出版的,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Bibliometrics and Research Evaluation:Uses and Abuses,另有俄、葡等多种语言版本。
由该书所传达的主要内容来看,中译本标题“大学的新衣”是非常传神的表达,形象地描绘了高等院校在使用文献计量作为评价工具过程中明知科学性存疑却仍装作浑然不知的掩耳盗铃。法文原版和英译本中都体现的“滥用”“不当使用”的含义,在中译本标题中并未体现,使主题的表达显得更加含蓄。
正如科学引文索引(SCI)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在创办之初曾表示的,SCI的主要功能在于文献检索,在当时科研论文呈井喷状况的背景下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了解同行的研究进展,而并非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依据。
在伊夫斯的著作中,分别考证了SCI从最初创立之时的文献检索工具到逐渐被越来越多科学家和决策者作为评价标准使用的历史过程,并一一描述了目前各类指数被不当应用于科研评价的种种事例,在此基础上最终提出了科学家和决策者急需正确认识评价指标的内涵、重新审视评价依据的建议。
尽管目前国内外对科研评价标准的批判并不鲜见,但本书最大的创新点在于作者分别剖析了文献计量、H指数、影响因子等概念原本的内涵和适用范围,结合大量具体事例分析了目前所使用的异质性指标对评价标准的消极影响和潜在风险,用实证的方式阐明了文献计量学的适用范围与误用情况。
事实上从加菲尔德起,关于SCI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的批判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些批判多从指数自身的科学性和可能存在的背后操控提出了质疑。
一方面,“有数字总比没有数字好”,这样的观念或许能够使科研管理工作显得更加有据可依,但并不符合基本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研究理念;另一方面,关于文献计量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的研究也在陆续开展,甚至国内有学者专门发表文章揭露SCI算法“阴谋”。
本书的独特意义之一,在于作者作为科学史、科学社会学领域的资深学者,同时又是加拿大技术决策领域的知名专家,兼具扎实的学术研究功底与丰富的决策参与经验,从而可以对一些受到广泛质疑的科研评价现象提出更加精准的批评,种种证据和观点都简单直接地指向工具误用过程中的关键症结所在。
作者还就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研究等不同学科对文献计量工具的使用方式进行比较,从而更加贴切地论述文献计量对于各类研究的不同适用程度与范围。因此,本书对文献计量用于科研评价的批判观点显得更加综合且中肯。
作者将批评的论断诉诸一个个鲜活有力的证据,并试图通过更加通俗易懂的陈述来让决策者和科学家等非专业人士能够理解“误用”的产生机理和后果的严重性,还一再强调了量化表征的局限性,并肯定了传统主观评价在今天仍然具有的现实意义。遗憾的是,在对现有科研评价模式提出了诸多批评之后,他终究未能提出相应的替代性方案。
因此,就本书所直接指向的科研评价来说,即便科学家和决策者完全理解甚至认可作者的批评和建议,却仍然在评价实践中面临用与不用的两难之境。当明知手里唯一的工具存在诸多问题时,大家所能做的往往只是更加小心翼翼地使用,并警惕这件工具的适用范围。
尽管作者在短暂的篇幅里不断转换研究视角,并尽可能通过历史资料的组合与现实决策问题的论证做了很好的结合,但仍能从字里行间读出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的出发点。
这种立足于某一学科去解决更大现实问题的做法和情怀无疑是值得尊重的,但也明显看出当代的一些问题对跨学科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虽然作者丰富的研究技能已经使观点的综合性得到了很大的保障,但“不用SCI用什么”这个在本书批评对象看来或许是最为理所应当的追问,却恰恰超出了理论研究的关注范畴。
因此,不仅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科技政策等本就互相依存的学科之间诚然需要更好地融合,要解决诸如科研评价等现实问题,还需要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学科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