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评论丨社区食堂,如何走出“难以为继”的泥沼?,希望以下评论丨社区食堂,如何走出“难以为继”的泥沼?的内容对您有用。
如何走得更远,归根结底需要遵循规律
一些社区食堂正在遭遇生存危机。据《半月谈》报道,记者采访发现,某地一家社区食堂招聘了4名厨师,但每天只有30多人来用餐,人均消费10元,食堂仅人员工资每年超过26万元,收不回成本,只能暂停营业。从调查看,社区食堂获得了部分居民青睐,但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扰。
↑一名小朋友在社区食堂端菜 图据半月谈小食堂,大民生。社区食堂自带公益属性,从它面世那一天起,就带着服务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饮食的使命。“就近吃饱吃好 老人省钱省心”,从各地实践效果看,社区食堂的确较受欢迎,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给他们带来了生活便利。但正如报道所称,一些社区食堂因成本问题面临生死考验。
从基本经营逻辑看,如果没有政策倾斜,缺少应有的成本补助,以及相应的税费优惠等,诸如“每两菜2.48元,价格低于周边餐饮”等状况是难以持续的。经营主体不可能一直做赔本买卖,让他们提供可口又便宜的饭菜,违背市场规则,注定行之不远。
社区食堂如何走出“难以为继”的泥沼?如何才能行稳致远?
去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的通知明确提出:“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理发店、洗衣店、药店、维修点、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应该看到,餐饮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深的行业之一,而相关部门所提出建设的社区食堂,显然与市场上遍地都是的饭馆有所不同,它建在小区里或小区附近,以便民为第一要务,这就意味着经营者不能以赚钱为目的。
问题是,如果不赚钱,经营者的动力何在?如果仅仅凸显公益属性,如何维护经营者的权益?“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背离实际,无法持久。为此,必须想出周全之策。结合多地的一些探索,可看到一些值得观察的有益做法。比如,社区食堂由政府选址以及装修,相关资金由街道承担,然后交由第三方来运营,自负盈亏;再比如,充分利用闲置场地,新建改建社区食堂,以及按照第三方评价的不同等级提供运营补贴和税收优惠。此外,还可尝试社区居民互助,爱心企业捐赠等。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相关部门都需要解决场地难题,需要提供政策关照,也需要给予经营者动态化的补贴。这些问题解决了,社区食堂才能活得下去。
需要厘清的是,相关部门不能给了场地、给政策、给补贴之后就当甩手掌柜。社区食堂由专业的第三方来运营,当然符合市场规律,但是一旦缺乏有效监督,运营方“一不小心”就会见利忘义。过于逐利,势必影响餐饮质量。在这种背景下,可引入退出机制。如果经营方违法,背离初心,应启动招标,让更有责任心的市场主体来运营社区食堂。
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既需要监管部门强化管理,也需要社区居民激发公民责任。事实上,由于社区食堂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居民并不缺乏监督热情,关键是如何实现精准监督和有效监督。同时,也要防止过度监督。社区食堂本就是一种带有补充作用的制度安排,不可能取代家庭烧饭,如果对社区食堂抱有过高期待,难免失望。如果挤压它的生存空间,也不利于社区食堂成长。
社区食堂能走多远?尚需观察。如何走得更远,归根结底需要遵循规律。正如有专家所称,社区食堂不能完全靠政府的各方面大包大揽,不能违反市场规律。目前,各地仍在全力探索社区食堂模式。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加以优化,社区食堂才能满足多方需求,实现共赢,从而走得稳健。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秦川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