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民声我代言丨网友关注的人才发展、创业就业,代表委员也有话说,希望以下民声我代言丨网友关注的人才发展、创业就业,代表委员也有话说的内容对您有用。
2月17日起,成都发布、红星新闻特别发起“民声我代言”互动策划,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通过网络问民声、听民意,诚邀网友与代表委员直接对话交流,将广大市民、企业的声音带上成都市两会会场,架起直通成都市两会的“民心桥”,推动解决民生实事。
活动启动以来,广大网友热情参与,网友们纷纷在成都发布、红星新闻留言,畅谈自己关注的领域以及对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期待。
记者梳理留言发现——
“人才培养”“就业环境”话题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
“科技型人才如何更好地发展?”
“作为蓉漂,我感觉在住房、同龄人社交和子女教育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希望多多关注蓉漂青年的租房保障和生活体验。”
“我是一名刚刚到成都的留学生,学习设计专业,很喜欢成都的美景、美食,也希望能在成都开创自己的事业。希望成都能多针对设计领域有创业支持政策。”
……
22岁的陈深刚刚毕业,看到“民声我代言”互动活动十分激动,“我是在成都大学毕业的一名学生,所以十分关注成都的青年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一名’蓉漂’,我希望今年能在成都找到一份与互联网相关的工作,靠自己的努力在成都定居、成家。也希望成都可以出台更多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像我们一样的在蓉毕业生留在成都发展。”
“人才培养”“就业环境”等问题被频频提及。对于这些问题代表委员们怎么看?有什么建议?
2月18日,记者采访到成都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成都市参政议政专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青琳森和成都市人大代表、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直营公司财务总监廖明洁。
青琳森:
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在产业链和创新链中深度融合
作为扎根科技领域的政协委员,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是青琳森重点关注的领域。青琳森表示:“成都市以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创新链和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链融合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力促进了成都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有一些值得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比如,科技创新人才未能在产业链和创新链中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
针对网友提出的“科技型人才如何更好地发展”问题,在青琳森看来,实现不同层次人才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真正深度融合,才有可能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发掘新的创新技术开发方向,实现联合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等目标。
为进一步推进以人才融合为核心的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青琳森建议,首先要推动企业提高引进、培养高端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青琳森表示,产业核心技术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效衔接,需要企业从基础研究开始,以“卡脖子”技术为导向和重点,致力于开发处于国际前沿的原创性核心高新技术。
“在这过程中,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积极深度介入,与企业联合开展领军型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解决好从‘科学’到‘技术’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上的人力资源问题。同时,政府从产业政策等多角度提高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如进一步降低地方政府‘科技创新券’等的领取与使用门槛等优惠政策。”
在法律法规层面,青琳森建议探讨法律法规修订的可行性,以适应新形势下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新要求,提高科研人员从事产业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特别是专利、版权等无形资产在转让、使用、投融资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明晰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兼薪的操作细则及相应的政策配套,放宽高校/科研院所对源自企业的横向经费的使用范围限制等。”
此外,青琳森建议,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双方人才的“走进去、派出来”的深度融合。“高校/科研院所需要提升其人事管理的开放性,建议探讨各种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的联合人才培养与交流方式,如根据企业需求派出‘产业教授’‘驻厂工程师’,联合攻关、共同破解技术难题,定向培养本/专科生、共同培养研究生。”青琳森强调,特别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可偏离“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初衷。“还可以让企业人员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软硬件条件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廖明洁:
完善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等为主体的青年住房保障体系
成都市人大代表、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直营公司财务总监廖明洁对成都市的青年发展领域已经关注多年,她表示:“在蓉的十年,我见证了成都日新月异的发展。成都致力于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对一线城市和地区青年吸引力逐渐增强,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蓉漂青年关心的生活环境和就业创业环境等方面。”
针对网友提到的蓉漂青年住房保障的问题,廖明洁表示,青年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需要重点关注,当前应完善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和租赁补贴等为主体的青年住房保障体系,着力优化保障青年基本住房需求的城市居住环境。
同时,她也表示,不少青年在高新区和天府新区就业,考虑到住房成本,他们往往更趋向于选择成都周边的区域居住,“着眼于改善青年的通勤成本,成都应提高各区域之间公共交通的通达度,协调青年居住区域和工业园区的交通脉络,降低通勤时间成本,提高生活宜居水平。同时,可以将青年居住的人口模块引入就业分布区域,优化青年群体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独居青年”是当前的热门话题,这也反映出蓉漂青年对社交场景的高度需求。“我观察到不少来蓉的95后、98后甚至是00后的社交圈都较小。”廖明洁表示,“成都作为年轻人喜爱的‘网红城市’,应着力打造更多符合年轻人消费偏好的消费场景,同时加强对线上、线下多维度社交场景的搭建,如激发青年群体爱种草、爱打卡的互动社交,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此外,对于在蓉长期发展的青年而言,子女教育逐渐成为他们深切关注的话题。廖明洁建议,着力打造有质量的城市教育环境,需要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依托社会的托育服务,增强教育的引领程度;同时在教育基础好的区域强化青年集中的产业建设,如青羊区着力发展的金融和航空产业,实现产业链发展和教育集群的结合。
在青年创业环境方面,廖明洁认为需要重点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帮扶,同时聚焦产业的建圈强链,推动新兴生物医药领域建设,以多维产业生态圈吸引青年人才。“针对吸引力较为薄弱的领域,可以给予创业青年更好的税收政策、落地政策和帮扶政策,以及与省外优秀专业机构的对接政策,增强成都吸引青年人就业创业的优势,营造青年创新创业创造的浓厚氛围。”廖明洁表示。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吕佳羽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