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两会热评⑥丨政府工作报告里的金句热语,为何引起民众的强烈回应?,希望以下两会热评⑥丨政府工作报告里的金句热语,为何引起民众的强烈回应?的内容对您有用。
现代城市发展到今天,不同城市间在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差距在不断拉平,而居民的幸福感,总体的“生活竞争力”,已成为评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维度
旗帜鲜明为企业站台,为企业家撑腰;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让更多千里马在成都竞相奔腾;坚持“稻田是湿地,菜地也是风景”,让田园之风吹入城市生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让广大市民群众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和共同富裕;坚决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民有所需,必有所为”;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
2月21日,成都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刷屏,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关注和讨论。
政府工作报告是观察一个地方新的一年工作安排、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也是政府施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上述刷屏表达,其实都可以指向一个集中的主题,那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服务型政府的主动作为和担当,奋力打造“人民城市”,持续提升居民幸福感。
报告明确提出,新的一年,聚焦提质打造幸福成都,加快建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很多人眼中,提起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城市,成都一定是国内最不可或缺的代表之一。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成都的定位之一。目前,成都已连续14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也充分反应出外界对“幸福成都”的认可。
但居民对幸福感的要求,是在不断变化和提高的。如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幸福感的期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一些重点工作,实际就是一种回答和承诺。这里面既涉及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和收入问题,也包括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问题;既涉及城市发展,也包括乡村振兴。这是因为,一座城市的居民幸福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既要宜居,也要宜业,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幸福感的评价主体,也应该是全体人民——既包括市民,也包括农民。
哲人有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现代城市发展到今天,不同城市间在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差距在不断拉平,而居民的幸福感,总体的“生活竞争力”,已成为评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维度。
近年来,成都吸引了一大批蓉漂“用脚投票”。他们之所以选择成都,成都式生活一定是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如有蓉漂就表示,成都“城市安逸、舒适的特质,让奋斗者更懂生活的意义”。而持之以恒打造“幸福成都”,不断提升成都的“生活竞争力”,一方面是对包括选择成都的蓉漂族在内的所有“成都人”的善待,另一方面,也是持续增强成都“人气”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今年成都将吸纳7万名高校毕业生来蓉留蓉就业创业。
在城市角度,居民幸福感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是一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所带来的安全感和获得感。今年,成都将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0所,增加学位8万个;启动建设市中心医院、市脑科学医院等27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新增县(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15个……这些都是实打实地聚焦于居民生活最为关切的问题,是以实际行动夯实筑牢“幸福成都”的基础底座。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100万“人民”的幸福感和美好生活,是服务型政府一切行动的价值落脚点。而最终,这种幸福感,也必然成为整座城市最核心、最宝贵的竞争力。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郑楚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