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古窑访瓷记②|七百年窑火延续,走进曾“村村陶埏”的湖田窑

时间:2021-01-06 08:47:02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古窑访瓷记②|七百年窑火延续,走进曾“村村陶埏”的湖田窑

在景德镇,说到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生产瓷器最精美的古代民窑窑址,非湖田窑莫属。这座始烧于五代,盛于北宋,衰于元,终于明,延续时间近七百年的窑口被已故知名陶瓷考古专家刘新园先生评价为“是研究景德镇制瓷技术与艺术在10至14世纪发展和演变历史的最好的窑场。”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推出的“古窑访瓷记”系列报道,近期走访了以湖田古窑遗址为基础的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行走在明清仿古建筑的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展厅里,直面湖田窑历代窑址,从宋代辘轳车基,一堵堵以废弃匣钵堆砌的墙面,元代窑址间的青砖小路,马蹄窑……在时空的交错中似乎依然可以看见曾经在这里,陶工们正忙着将一件件在土与火中诞生的陶瓷珍品从脚底下的这一条青砖路运到不远处的南河码头,顺流而下,汇入昌江,直到远方。景德镇湖田窑遗址

景德镇湖田窑遗址

翻开一部景德镇制瓷史,其实就是翻开一部景德镇民窑发展史。
在景德镇,说到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生产瓷器最精美的古代民窑窑址,非湖田窑莫属。
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四公里的竟成镇湖田村。窑址南面环山,北面临水,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南面为南山山脉,海拔最高为91.3米,由钟山、鼓山和旗山等小山组成。北面的南河,自东向西环村而过,然后向景德镇市区方向流去,在渡峰坑汇人昌江。窑址原就坐落在整个村内,但因现代建筑以及纵贯东西的战备公路,窑业遗存多已毁坏,现有遗存多见于南山山脉的缓坡地带及南河南岸一级台地的窄长地带,但窑业废弃堆积四处可见,古代瓷片俯拾皆是。湖田窑运送烧瓷木材的老照片

湖田窑运送烧瓷木材的老照片

湖田窑遗址现场

湖田窑遗址现场

湖田窑始烧于五代,盛于北宋,衰于元,终于明。尽管已停烧数百年,但湖田窑悠久的烧造历史和大规模的烧造范围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陶瓷考古遗存。1937年英国青年学者普兰柯斯东首次到湖田窑进行考察,并作了详细记录,回国后将湖田窑介绍到了欧洲。1972年前后,湖田窑窑场因基建遭到破坏,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的刘新园、白琨先生对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系统考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在文物考古界产生了巨大反响。1982年起湖田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瓷窑遗址。也是在这一年,湖田古瓷遗址陈列馆正式成立。2003年,湖田古瓷遗址陈列馆更名为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明 青花缠枝莲纹小罐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明 青花缠枝莲纹小罐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澎湃新闻记者八年前曾到访过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当时走马观花之际留下的唯一印象是一座仿明清古建筑的园林式博物馆,粉墙黛瓦、松柏掩映,比常见的博物馆多了一份人间烟火的味道,十分契合此地民窑的气质。八年之后,再次从景德镇市区出发,途径新厂西路、陶阳南路,过南河右转来到这里,所思所想不再是眼前景色,脑海中却一直想象着千年前文献中记载的“村村陶埏、处处窑火”在脚下的这片土地到底是怎样一番热闹景象。
见证“薪火千年”,从五代青瓷到堪称“饶玉”的青白瓷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分“薪火千年”展厅与湖田窑遗址区两大部分。
走进“薪火千年”展厅,抬头可见的是张贴在两边墙壁的巨幅海报,海报中陶工双手揉泥、搬运匣钵等图像是曾经先辈在这里生活的真实写照。大门正对面一座红砖砌成窑炉两边堆放着许多薪柴,窑炉在灯光的照射下“燃”起的熊熊烈火昭示着湖田窑的故事从这里开始。“薪火千年”展厅现场

“薪火千年”展厅现场

穿过“瓷业源头”“异军突起”“原料危机中的民窑业”“历史性的转折”等展陈单元,直面一件件从历年来湖田窑出土的数千件遗物中遴选出来的有代表性的瓷器标本,仿佛湖田窑数百年的民窑历史又在眼前匆匆掠过。
湖田窑始烧之处,产品以青瓷为主,此前调查试掘也曾有白瓷发现。青瓷虽有自己的特色,但总的与越窑相近;白瓷瓷胎坚致,透光度好,与邻近的白虎湾、杨梅亭、黄泥头、湘湖等窑场烧造的白瓷器相当,也是五代时我国各地白瓷烧造中瓷质最优的产品。宋 青白釉托盏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宋 青白釉托盏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入宋以后,北宋早期湖田窑不在以生产传统的青瓷和白瓷,转变以生产青白瓷为主,但从其青白瓷的造像、装饰、釉色乃至装烧工艺等方面考察,此时的青白瓷尚处于创烧阶段。到了北宋中期,青白瓷不仅成为湖田窑的主导产品,而且很快进入其发展鼎盛期。据相关资料介绍,这一时期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为主体的窑场就近140余处,而位于南河流域的竟成镇湖田村的湖田窑是其中规模最大、产品最多、质量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窑口,其在北宋中、晚期达到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饶玉”标准,不仅是景德镇百余座窑场,就是南北各地领域其他青白瓷窑场都无法比拟的。
南宋初期,蒋祈在《陶记》中首次提到了湖田窑,谓“浙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事实上,《陶记》对湖田窑的记述与史实不符。这一时期湖田窑的主流产品仍以延续北宋以来的青白相间、晶莹剔透的影青瓷为主。至南宋中、后期,景德镇民窑制瓷业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原料危机。曾一度窑业兴旺的南河及小南河流域,一些中、小型窑场因此而纷纷先后倒闭,几乎只剩下了湖田窑及城区窑场因采用北方定窑覆烧工艺而勉强继续生产。
元代早、中期,随着元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日益拓展,青白釉芒口瓷的产量与日俱增。至元中期,景德镇矿工在城东百里以外的瑶里麻仓山找到了一种新的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并在世界上率先有意识地把高岭土与藏量巨大的本地中、下层瓷石混合使用,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胎法。高岭土的科学利用,不仅扩大了制瓷原料的来源,还提高了制品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废品率,从而挽救了南宋以来的原料危机,迎来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再度繁荣。这是中国陶瓷工艺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也是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元中、后期,湖田窑在烧制青白瓷的同时,还成功创烧了枢府瓷和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绘瓷器,这些在中国陶瓷史上均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品种。
入明以后,随着明廷在景德镇市中心珠山设置御窑厂后,景德镇的瓷业逐渐向市中心转移和集聚,湖田窑的制瓷业也日趋衰微,其产品不仅不如御窑的产品精美,甚至不如市区的其他民窑,至隆庆、万历时期则已完全衰落。宋 青白釉盘口壶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宋 青白釉盘口壶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在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展出的三百多件历代陶瓷标本中,既有五代极似“越窑秘色器”的青瓷和类似“邢窑类银类雪”的白瓷;有宋代色质如玉、堪称“饶玉”的青白瓷,联系其出土的刻有“迪功郎浮梁县丞臣张昂措置监造”铭器与《宋会要辑稿》所谓汴京建隆坊掌受饶州瓷以备用的记载,可知湖田窑曾为宋廷烧造过贡瓷;有元代印“枢府”铭卵白釉瓷和青花大盘、罐残片,以及饰有龙、凤纹建筑瓷残件,证实元代湖田窑曾是烧造皇家用瓷和外销瓷的重要窑场;其中一组明代青花残片,纹饰题材丰富,有缠枝花卉、团花、狮、鹿、鱼、松鹤、仕女、舞蹈人物纹等,其构图和减笔绘法有官窑余韵,说明其明湖田窑深受明官窑影响。元 卵白釉高足杯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元 卵白釉高足杯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五代 青釉瓜棱执壶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五代 青釉瓜棱执壶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除了上述具有史料价值的陶瓷标本外,宋代湖田窑的青白瓷精品在博物馆中有非常重要比例的呈现,包括青白釉双流带盖执壶、青白釉双弦纹瓶、青白釉盘口壶、青白釉刻划花卉纹花口碗、青白釉堆雕龙纹尊、青白釉狮形枕等。其中青白釉双流带盖执壶器表施以青白釉,白中闪青,青中显白,釉色较为纯正,但因属窑址出土物,腹局部留下明显的泥锈斑。双流执壶在宋代壶类制品中尤其罕见,所以显得尤其珍贵。青白釉双流带盖执壶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青白釉双流带盖执壶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青白釉堆雕龙纹尊属宋代礼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其中上部为盘口,壁镂空,器内镂以圆孔并直通器底;下部为器底,上下部之间塑以如意为圆,起到了上下过渡的装饰作用。器座上下均为圆饼状,其间柱体并物堆雕出极其精美的云龙纹。器外表施以青白釉,釉色青白相间,晶莹明亮。整件器物器型别致,做工精细,釉色精美,是宋代陶瓷制品中的上品。
青白釉狮形枕同类展品在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的这件边缘略有破损,但已修复。塑狮用捏雕手法制成,狮子呈卧状,狮身精雕细琢,神态栩栩如生,底板呈椭圆形,底板底部留下布袋纹,且底部呈涩胎状,整个器物外表施以青白釉,釉色泛黄,它反映了景德镇宋代极高的陶瓷雕塑工艺水平。景德镇窑青白釉双狮枕 故宫博物院藏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狮枕 故宫博物院藏

宋 青白釉狮形枕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宋 青白釉狮形枕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值得一提的是,从博物馆展示的一件南宋时期的瓷质垫钵,可直接见出这一时期装烧工艺的变化。这是属于泥胎入窑装烧中的一种窑具。南宋,随着优质上层瓷石的枯竭以及“兴烧之际,按籍纳金”税制的实行,湖田窑不得已采用了北方定窑的覆烧工艺,即把坯胎覆转过来装在多级垫钵或组合方式支圈的窑具内焙烧。从当时景德镇民窑所面临的处境来看,垫钵的使用是景德镇民窑装烧工艺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这种装烧工艺的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少。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不堪用”,所以一些达官贵人就在口沿镶金,镶银或铜。南宋 窑具-垫钵  湖田古窑遗址采集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南宋 窑具-垫钵 湖田古窑遗址采集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南宋 青白釉刻花花卉纹芒口碟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南宋 青白釉刻花花卉纹芒口碟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

历代窑业遗存:从元代青砖路到明代葫芦窑
走出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薪火千年”展厅,已是下午三点左右,秋末冬初的太阳尽管少一些燥热,但光线依然格外刺眼。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导览带领下,澎湃新闻记者来到一路之隔的遗址区,这里保留了湖田窑五代至明代大量窑业堆积、制瓷作坊、各式窑炉及仓储码头等遗存。
让人意外的是,遗址区甚至还保留一条元代的青砖小路,让人想象当年这条小路的车水马龙。遗址区的元代青砖小路

遗址区的元代青砖小路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有制瓷工序“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在这里,通过瓷石的开采、泥料的练制、坯体的制作、釉料的配置、薪柴的挑选、各式窑具的设计等标本或遗存的展示,可以想见古人所言不虚。
令人惊喜的是,《天工开物》的插图中所绘的明代葫芦窑在展厅的遗址中亦有发现。这座明代葫芦窑遗存是1972年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的刘新园、白琨先生对湖田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的,因状如卧地葫芦而得名。葫芦窑是首创于元代景德镇的一种窑炉形制,由传统龙窑演变而来,它克服了龙窑过长、不易控制温度和气氛的缺点。葫芦窑体形小,成本也小,适用民间个体窑场,故在明代尤为盛行。这座葫芦窑是明代中期景德镇民间青花瓷窑炉址,也是我国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比较完整的葫芦形窑炉遗址。窑炉由灰坑、火膛及前后两室组成,全长8.4米,除火膛、灰坑保存较好外,东窑壁已被破坏。从半壁窑墙来看,与元后期窑炉相似,但形体较小,装载量不大。从宋氏插图看,这座葫芦窑两侧应有投柴孔,但因窑壁损毁严重,投柴孔已不复存在。由于该窑炉叠压在元代地层上,窑篷塌砖下均为明早中期的青花瓷,故推断其为元以后至明早、中期,约景泰、天顺之间的窑炉。据介绍,这座葫芦窑与隔壁的板栗园制瓷作坊连为一体,形成规模宏大、分工细致的烧做两行生产体系,反映了明代景德镇制瓷业的辉煌成就。《天工开物》的插图中所绘的明代葫芦窑插图

《天工开物》的插图中所绘的明代葫芦窑插图

明代葫芦窑遗址

明代葫芦窑遗址

上世纪70年代,刘新园、白琨先生在清理、试掘这些窑炉遗存的同时,还深入地对出土瓷器标本从造型、纹饰、装烧工艺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先后撰写出《景德镇湖田窑考察记要》等多篇高水平的考察研究论文不仅对湖田窑从五代至明中期各期圆器类产品的时代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还对各个不同时代圆器的装烧工艺作了深入的探析,在文物考古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对于湖田窑在制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刘新园先生曾高度概括性地评价为:“湖田窑是研究景德镇制瓷技术与艺术在10至14世纪发展和演变历史的最好的窑场。”
随着湖田窑址文物保护等级的提升,其所在地的基本建设与窑址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景德镇市文物考古工作者为配602所的基本建设前后进行多次考古发掘,仅1989年至1999十年间,就进行过10次共计13个基建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6000平方米。尽管发掘完全是被动地配合基建,即哪里搞基建就在哪里发掘,基建范围多大,发掘范围基本也就多大,给发掘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调查与十次科学发掘,基本摸清了整个湖田窑各个时代窑业遗存分布的基本规律:北宋遗存遍布全区,堆积最厚。五代、北宋早期堆积主要分布在南面的南山脚下,而元、明时代的堆积则主要分布在北面傍依南河的地上。窑业堆积分布区域的界定,为以后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湖田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湖田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此外,通过十次科学发掘,还出土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仅出土陶器、青釉器、酱褐釉瓷、黑釉瓷、白釉器、青白瓷、卵白釉瓷、青花瓷等各类文化遗物就达数十万件,时间涵盖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时期,前后延续达七百余年。依据这些典型探方的地层划分和典型遗迹的出土遗物,先生们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理论,并结合纪年墓葬出土资料,建立起了更为科学的湖田窑窑业堆积的分期序列。这种科学的分期“不但让人们从纵的方面对湖田窑的发展史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而且从横的方面对湖田窑的生产状况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为景德镇地区同时期其他窑址的分期和断代提供了资料和标尺。
同时,也正是在这不间断地科学考古与发掘中,才清理出记者在现场看到的各类窑业遗存诸如淘洗池、炼泥池、陈腐池、辘轳车基座、拉坯、刹合坯装坯和釉缸等作坊遗迹以及灰亢、水井、匣钵墙、房屋基址等大量生活遗迹。这些,无疑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和复原了湖田窑宋元时期瓷器制作和烧造的真实面貌,为全面研究湖田窑历代制瓷工艺和技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辘轳车基座 湖田窑遗址

辘轳车基座 湖田窑遗址

匣钵墙 湖田窑遗址

匣钵墙 湖田窑遗址

水井 湖田窑遗址

水井 湖田窑遗址

工作人员介绍说,在遗址展厅后面的乌鱼岭山坡上还有两座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窑炉,一座是明代的马蹄窑,一座是宋末元初的龙窑。
澎湃新闻记者随工作人员向乌鱼岭山坡走去,不过几分钟,在绿树竹林间,坡顶一座仿徽派建筑的保护房屋随之出现在观者视线。明代的马蹄窑遗址外的保护房

明代的马蹄窑遗址外的保护房

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形接近于椭圆,与巨型馒头相似的窑炉遗存。这座马蹄窑形制可印证明代嘉靖年间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关于“青窑”的记载。其通体用窑砖砌筑,门前灰坑呈外“八”字形,火膛则为半月形。据介绍,此窑叠压在明初地层之上,其窑底基上出土器物90%均为素而白釉高足杯,少量为青花“岁寒三友”图弧壁碗残片。根据出土物的器型特征推断,该窑炉时代为明代成化、弘治年间。明代的马蹄窑遗址

明代的马蹄窑遗址

“由于这座马蹄窑的窑壁保存较好,窑底基上尚有安放匣柱的“脚码”和少数略破的匣钵。按此推算,窑炉可装烧碗2000个左右。”工作人员介绍说。
继1977年乌鱼岭山颠明代马蹄窑发现后,1978年在乌鱼岭东坡还抢救性清理出一座宋末元初的龙窑遗存。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龙窑由楔形小砖砌成,部分已经残损。据工作人员介绍,该窑内堆积可分为3层,第一层为黑釉和白釉粗瓷残片;第二层为窑篷坍塌下来的楔形小窑砖;第三层,即窑床上遗物为覆烧支圈和黄褐色芒口碗、盘等。其碗、盘造型与南宋后期青白釉芒口碗、盘一致,但质地较粗。因此,该窑炉时代为宋末至元代初期。位于乌鱼岭东坡的宋末元初龙窑遗存

位于乌鱼岭东坡的宋末元初龙窑遗存

下山坡时,即将离开这些古代窑址,黄昏的光影从窗外射入窑址内的碎土间,闪闪烁烁……在时空的交错中似乎依然可以看见曾经在这里,陶工们正忙着将一件件在土与火中诞生的陶瓷珍品从脚底下的这一条青砖路运到不远处的南河码头,顺流而下,汇入昌江,直到远方。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千百年来,瓷都景德镇生生不息的窑火,靠的正是这些历代不知名的景德镇民间陶工们,湖田窑遗存的一切,即是明证。古代窑工雕像

古代窑工雕像

(本次寻访由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提供支持,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彭涛、胡适凡著《湖田窑》一书,特此鸣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