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小县城走出的火箭专家
四川卫视 x Figure
导演|钟徐姣
撰稿|牛启扬
编辑|许 静
出品|FigureVideo
2020年末,嫦娥五号带着月球的土壤返回地球,让中国航天大业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站在科技之巅的航天人,更被视为集荣耀和智慧于一身的「天选之子」。
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最年轻的指挥员之一,少年学霸于新辰的故事,似乎给了同样心系宇宙的年轻人不一样的答案:去掉那些光环,航天人,有时只是「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早期在发射场的于新辰从电梯操作员起步
于新辰1991年生人,今年刚刚三十而立。发射中心的一些同事,仍然习惯称呼他为「小于」。十年前,他是这里年龄最小的应届生。到现在,他也是最年轻的指挥员,人生宛如一路开挂。但事实上,航天人这条路并不好走。
2011年,于新辰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专业本科毕业时,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巨头是学霸同窗的就业首选,学校也给他推荐不少留在大城市的高薪机会。在清华大学上学时,于新辰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可他更想继续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幼年时的于新辰,常躺在家乡院子里的竹椅上看星星,「把宇宙的奥秘给探索清楚」成为他忘不掉的少年梦。他打电话回家,父母的意见也是「干一些自己感兴趣,自己认为能获得价值的事」。
于新辰最终选择了地处四川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投身祖国的火箭发射事业。
大凉山丘陵沟壑纵横,发射中心距离西昌市区还有60多公里山路,于新辰从北京辗转千里到达后,接受了一个同事们早已习惯的称呼「沟里人」。
电梯操作员是于新辰在发射中心的第一份工作,每天在电梯里接送上下塔架的人到相应的楼层。他对此很坦然:「这是给我们将来走上真正的一线技术岗位,提供一个锻炼的过程。」四年多以后,于新辰仍然觉得自己是个新手。他意识到成为一名指挥员,需要完成多少艰苦的训练。他在火箭动力系统多个基础岗位轮岗,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白天工作,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来补课。他解释这种充实度:「我不是去熬夜上网,熬夜刷视频,(而是)真真正正干到晚上3点多」。
直到成为指挥员,他才真正理解航天人的意义:「我是真真正正干了一些实事,我把卫星送上天了,咱们北斗组网又推进了一步,我把嫦娥送到了月球背面,这个是真真正正的一种价值感。」
学霸的「苦役」
于新辰是安徽涡阳县人,那里是老子的故里。现在家乡媒体称他为「涡阳骄子」——其实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已经是被清华大学提前批录取的「学霸」。
于新辰说自己几乎回忆不到学生时期有什么失败的经历,还认真解释自己「不是吹牛」。
于新辰认为自己在学习上善于总结方法,他高中时期的物理老师则说他思维缜密:「每次考试,于新辰的试卷都可以作为样卷展示,基本不会有什么涂改」。
毕业后,于新辰把这种严谨性带到了工作中。而这,恰是一个航天人至关重要的品质。前苏联「联盟一号」飞船坠地事故,曾被编成课文写入教材,一个小数点的疏忽导致一架飞船的坠毁和宇航员的殒命。在这个容不下万分之一差错的领域中,人是最核心的因素。「实际上每一次火箭发射,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
排除故障是科研人员工作的一部分。于新辰所在的低温动力系统的工作,常和易燃、易爆、易泄露的燃料打交道,被称为「卫星发射中心最危险的岗位」。穿上防护服检查火箭的工作人员
起初担任火箭低温动力系统担任操作手的时候,于新辰需要穿上数公斤的防护服,戴好防毒面具,在火箭狭小的空间里,检查气密性,他把图纸上每一个接口和零件的位置印在脑中,几年下来,同事们给了他个「活图纸」的称号。
同时,因为在气检过程中常仔细辨听火箭贮箱和气瓶系统的声音,也练就了「听声捡漏」的本领。这些能力,让包括工作多年的科研前辈在内,对于新辰产生由衷的认可。
但是突发故障总是令人意想不到,工作最累的时候,于新辰和同事们最想做的,就是结束后「啥都不想,衣服一脱就睡觉,倒头就睡」。于新辰已经参与了多次指挥
担任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后,于新辰的责任更重。有一次临近火箭发射时遇到紧急故障,距离推进器加注只有三天,他和同事彻夜工作,直到把故障排除,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以至于他向上级汇报的时候,「都有点语无伦次了」。
于新辰形容工作完成后的这种疲劳,「我们是懒到钱到地上都不想捡」。
面对工作的压力,于新辰不会用年轻人都喜欢听歌看电影来排解放松,这些事在他看来是一种干扰:「我可能更多做的就是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把它解决掉。」
走进历史洪流中的人
2018年,西安航天动力研究中心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离职,跳槽至民营火箭企业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曾引发公众对于国企用人机制的热议。
于新辰却说,过去十年,自己从没有因所从事的岗位感到后悔。
唯一的心理落差,是这里并不像他想象中那样高度自动化——很多需要人力操作的岗位是与剧毒、易燃易爆等危险打交道,「可以说风险比较高」。
但他很快就了解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发射场都是这个情况:「智能化水平高,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可靠性的降低。」发射场一些环节尚需人工参与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至今已满五十年,高级工程师林义勇,曾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度过的一次春节,他与同事搭着棚子,用锅煮着面条,就这样看守着设备。
相比过去,现在发射中心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的巨大改善,于新辰这一代青年科研人不再拮据,他们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航天事业本身的发展上,不是单纯去考虑如何吃苦,「更多的是希望有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机制」。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阶段的收官之战,嫦娥五号任务从立项到返回,持续了整十年时间。
这十年,于新辰经历了76次火箭发射,但仍会为每次火箭发射成功而兴奋:「太阳能帆板打开之后,我还是非常激动的。」放假时,于新辰和同事们结伴骑行散心
被央视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入选中国好人榜、被家乡人称作「骄子」,当年那个清华录取生可能未曾想到,十年前他只是遵从内心一次选择,会带给他这些意料之外的收获。
我们问于新辰,他是否意识到自己走进了历史的洪流当中,他说没有想过,「我觉得目前还只是我们单位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