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癌症之王”治疗有望突破?上海科学家为肝转移胰腺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时间:2021-01-12 19:46:17 | 来源:上观

原标题:“癌症之王”治疗有望突破?上海科学家为肝转移胰腺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来源:上观新闻

摘要:破译了胰腺癌肝转移独特的分子图谱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胰腺癌号称“癌症之王”,临床上一般不推荐对转移性胰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而化疗效果非常有限,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这使得相关研究陷入僵局,有关转移性胰腺癌的分子特征及转移机制仍存在许多未知。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孙勇伟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虹和李亦学研究组,仁济医院薛婧、王理伟及张志刚团队,在对肝转移胰腺癌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后,破译了胰腺癌肝转移独特的分子图谱,发现转移灶生长得快但转移能力降低,这提示了肝转移胰腺癌手术治疗的可能性。

胰腺癌的恶性程度很高,5年生存率极低,很多患者查出胰腺癌时多为中晚期,80%的患者最终死于肿瘤转移。临床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不推荐对转移性胰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但化疗效果非常有限。“目前,针对肺癌的特定性基因变异,已有一些靶向药物,但临床上还没有靶向胰腺癌最常见突变基因的药物。”李虹研究员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目前,对胰腺癌转移的研究大多基于细胞系、小鼠模型、穿刺样本或尸检样本。这些样本虽然有助于发掘胰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但提供的信息毕竟有限,比如细胞系研究是在体外进行培养,穿刺很难获取有效样本,国内也尚未形成遗体捐赠的习惯。这些都给胰腺癌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

论文作者胆胰外科杨建宇医生介绍,仁济医院胆胰外科孙勇伟团队前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胰腺癌肝转移之后并非无计可施,对原发肿瘤位于胰体尾、转移到肝脏后的部分胰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明显延长,可达21.6个月,这部分研究结果也已被国际权威期刊认可。

为什么胰腺癌会发生肝转移?基因变异是导致癌症的驱动因素,原发灶与转移灶的基因变异有何不同?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合作团队对40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了分子特征解析和实验验证。

通过基因组测序,研究人员发现,对于同一个病人而言,转移灶与原发灶虽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比如,染色体3p21.1区域的缺失仅显著富集在肝转移灶样本中,值得注意的是,其缺失频率在转移性胰腺癌中显著高于非转移性胰腺癌。研究人员推测,该染色体的缺失可能是潜在的胰腺癌肝转移机制之一。

“胰腺癌细胞的转移就像种子的生长,在自身特性优异且合适的土壤中才能更好地生长。”李虹介绍,早期阶段,胰腺癌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染色体缺失等原因促进了肿瘤细胞从原发灶的散播,而肿瘤微环境在转移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胰腺癌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促进了胰腺癌细胞在肝脏中的生长。

研究人员发现胰腺癌肝转移灶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加并且重获部分上皮细胞特征,这说明转移灶生长得快但转移能力降低,这为临床手术提供了理论基础。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发现转移灶相比原发灶免疫相关通路激活明显而且富含CD8阳性的T细胞,这提示了肝转移胰腺癌免疫治疗的可能性。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