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目击丨一支新冠疫苗的旅程
原创 工人日报摄影部 工家视界
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接种疫苗是当务之急。那么,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怎么生产的?如何确保疫苗的安全?在运输中有哪些特殊要求?《工人日报》记者走进国内三大新冠疫苗生产企业之一的北京科兴中维公司,拍摄到疫苗生产、仓储、运输直至接种的整个链条,以及在这链条上奋战的人们。
自去年9月以来,为了保证新冠病毒疫苗供应,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每天三班倒,生产线24小时不停。目前,这里每天生产的新冠病毒疫苗可达40余万剂。
进入车间前,除了戴口罩外,还需要穿上干净的白大褂,戴上一次性的鞋套和头套。走进现场,两条生产包装线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作业。





经过层层工序,包装好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被送入温度始终控制在2℃-8℃的冷库中。从科兴中维的冷库到物流仓再到冷藏车,温度的控制是关键。冷库里,分布在各处的30个探头,实时监测着环境温度。



“每一单疫苗运输任务结束,疫苗厂家和收货单位均需要仔细确认全程运输温度是否合格,确认合格后办理签收交接,运输温度长期归档。”科兴中维物流负责人曲志阁告诉记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要求,疫苗需要全程冷藏车运输。运输温度需要做到全程自动监测、记录并可追溯。
在确保全程运输温度合格后,还要保证尽快送达,满足全国各地的紧急需求。




在紧急配送演练中,将疫苗从科兴中维物流基地的冷库配送至距离最近的北京市用时仅需2小时,采用直送模式最远配送至新疆阿克苏及伊犁地区(全程约3500公里)仅需48小时。
“最近各地正在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我们的员工们晚上忙到12点以后是常事,有时通宵都在发运。”曲志阁表示。
疫苗被运到各地卫健委指定的存放场所后,将再分送至每一个疫苗接种点。

1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介绍,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00万人次接种疫苗。随着接种工作的不断推进,将逐渐扩大接种人群,让预防接种发挥更大的实际效果,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1月22日,北京开启重点人群第二剂疫苗接种。随着疫苗产量的逐步提升,符合条件的群众将“应接尽接”。在新冠疫苗的供应链条战线上,战斗才刚刚开始。
作者:吴凡 窦菲涛 王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