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他在野外被“炸”了四次?!——师燕超的“爆炸”人生

时间:2021-01-27 21:48:01 |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他在野外被“炸”了四次?!——师燕超的“爆炸”人生

新华社天津1月27日电 题:他在野外被“炸”了四次?!——师燕超的“爆炸”人生

李鲲、张凯涵

说起爆炸,普通人可能会感到害怕甚至避而不谈,但38岁的师燕超却总会滔滔不绝地讲上一阵子。

这个青年天天“搞爆炸”,不是为了制造危险,恰恰是为了守护安全。

“你看,超压荷载12兆帕能测出这样的波形真是很难得,测到的数据也很完美!”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师燕超在电脑上向记者展示着自己测出的近距离爆炸荷载时程曲线图。

师燕超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别人看得出他的喜悦——这项科研成果填补了世界上该领域的空白,建立了全新的近距离爆炸荷载统计模型;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个笑,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为做这个研究,他和团队连续攻关两年,在野外被“炸”了四次。

民用建筑抗爆专家师燕超本来是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时代的一次访学经历,让他开始对建筑抗爆产生兴趣,并在这个“冷门”行业越扎越深。

“从全世界范围看,百姓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恐袭爆炸或意外爆炸,因此,根据需要对重要建筑进行抗爆设计十分必要,而分析确定建筑可能面临的爆炸荷载是关键。”师燕超说,远距离爆炸荷载相对好测,但国际常用的确定爆炸荷载的经验公式和图表均未考虑炸药形状、起爆点位置等不确定性,用其计算近距离爆炸荷载实际误差可能高达500%。

师燕超意识到,必须建构一种新型的近距离爆炸荷载模型,确定近距离爆炸强度的动态曲线。但是,近距离爆炸往往伴随高温、火焰、电磁辐射等干扰因素,其测试是一个国际性难题。

在历经数十次的试验方案论证后,2017年起,他和团队开始进行野外近距离爆炸试验。

“近距离爆炸荷载测试必须保证试验建筑物的刚度,这样才能使其在被炸时震动干扰不至于太大。开始我们采用了实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做试验,结果……”师燕超叹了口气,指着电脑屏幕上第一次试验获取的爆炸荷载时程曲线图说,“你看这个曲线,震动干扰太大了。”

差不多半年后,师燕超第二次来到试验基地,这次他选择了很厚的钢板作为被爆炸物,为了稳定,将钢板直接固定在地面上测试,没想到还是没测出符合爆炸荷载变化规律的曲线。

“准备一次试验,需要很长时间,中间要经过无数次论证,而且每次野外爆炸试验,还可能会面临装在被爆炸物上的传感器被破坏等突发状况。”师燕超说,第三次又没成功,而此时,一些跟他搞测试的学生都已经毕业了。

“接力干吧。”时间已经到了2019年8月,师燕超带着一些新补充进来的团队成员,第四次来到试验场。这一次,他们先在地面固定好架子,然后把厚钢板固定在架子上,牢固安装并调试好传感器,做好传感器及测试设备防护,确保现场安全后,点击起爆器按钮,远程引爆TNT炸药,嘭!一声巨响后,他们赶紧查看荷载监测曲线,发现成功了!

师燕超回忆说,当时并没有欢呼雀跃,“失败也有失败的意义,在研究成功前发表的论文中,我也乐于将失败的分析放进去给学界同仁参考。”

最终,基于试验结果,师燕超提出并建立近距离爆炸荷载的统计模型,将有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这个统计模型充分考虑了近距离爆炸荷载的不确定性,在指导建筑抗爆设计时可以根据需求合理确定爆炸荷载,确保建筑的抗爆安全性。”师燕超的脸上写满了“值得”。

近年来,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下,师燕超与其导师合作出版了我国民用建筑抗爆领域的首部专著《建筑结构抗爆分析理论》,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编制了我国首部《民用建筑防爆设计标准》,参与修订《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标准》,首次将结构抗爆炸连续倒塌设计写入其中。

师燕超说,因为变量极大,抗爆领域还有诸多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和他的学生对这个“冷门”研究得越来越宽。“我的学生,有的研究爆炸引起建筑物中人体耳鼓膜、肺部损伤的范围,有的研究如何优化门窗玻璃尺寸提高其防爆性,有的研究爆炸灾后建筑性能评估等,几乎每个研究生都有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师燕超说。

【纠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