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介绍塑造疫情后时代的重要趋势,探讨它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走向,企业又该如何适应这些新趋势,以及新冠疫情对人类社会将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但消费者未必会步调一致。麦肯锡2020年10月末进行的消费者调查发现,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老龄人口较多的国家/地区,消费者乐观程度低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年轻人较多的国家/地区。但中国却是例外——老龄人口较多,但消费者非常乐观。
中国最早发现疫情,也最先走出疫情阴霾。如今消费者信心重拾,2020年“双11”,中国两大电商平台销售额齐创新高。
这不只是拜消费节所赐。中国制造业景气在2020年9月率先复苏,消费支出开始反弹。除了国际航空旅行,中国消费者的行为和支出已经逐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澳大利亚也给人以希望。随着疫情在该国基本得到控制,家庭支出推动经济在2020年第三季度实现3.3%的超预期增长,商品和服务支出增长7.9%。
然而,信心恢复的速度和程度有待观察。例如,2020年9月末调查显示,美国消费者表现出审慎乐观。人们会减少赠送节日礼物,同时关心可自由支配的支出。大约只有1/3的受访者走出家门去购物。相较而言,中国为81%,法国49%,墨西哥只有18%。新的封城措施和疫苗接种势必会对这些数据产生影响。关键在于,只有当人们可以安心活动时,消费支出才会快速增长——但不同国家/地区对此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休闲游属于非刚性支出,商务旅行的刚性反而更高。2018年的商务旅行开支达到1.4万亿美元,占到酒店和旅游行业总支出的20%以上,对利润的贡献尤其突出——贡献了超过70%的全球高端酒店营收。但在疫情期间和疫情后,商务旅行需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情况下才有必要出差?出差几乎肯定不会像疫情前那么频繁了。视频通话和远程协作工具就可以取代部分现场会议。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衰退结束后,商务旅行的恢复速度慢于休闲旅行。例如,2008至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国际商务旅行用了5年才恢复过来,而国际休闲游只用了2年。
区域内和国内商务旅行可能率先反弹。有些公司和行业希望在确保安全后第一时间恢复面对面销售和客户会议。同行压力也会产生一些影响:一旦一家公司恢复面对面会议,竞争对手就会跟上。一项针对商务旅行主管的调查发现,他们预计2021年的商务旅行支出只能达到2019年的一半。虽然商务旅行终会恢复,全球经济增长也会产生新需求,但这一领域的高管们认为可能永远无法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许多是一人公司,可能还会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就好比餐厅主厨转行做宴会承办人,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发了一款炫酷的新应用。有趣的是,最有希望招兵买马的公司也在快速增长——比2019年多出50%。2020年上半年的风险投资活动仅出现小幅下滑。
欧盟尚未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因为它的复苏战略重点是保就业(美国的重点则是保收入)。尽管如此,法国2020年10月还是新增了8.4万家公司,创历史新高,较2019年同期高出20%。德国新增企业数也较2019年有所增长,日本同样如此。
整体来看,新冠疫情对小企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例如,美国2020年12月新成立的小企业较年初减少25.3%(最低值出现在4月中旬,当时的数字约为年初的一半)。美国2020年1月至12月的小企业营收降幅超过3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旦经济复苏,积极的创业势头预示着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2020年第三季度生产率增长4.6%,第二季度达到10.6%,创下自1965年以来最大的半年度增长。美国第二季度的惊人数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历了1947年以来产出和工时数最大降幅,所以并不值得惊讶。
以往,革命性技术从炫酷的概念转化成为真正推动生产率的实际方案,至少需要10年。但新冠疫情让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等领域的转型大幅提速,亚洲地区更快。
这一进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企业是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实施或匹配新技术的。这会导致某些系统效果不佳。短期挑战是如何从应对疫情,转向构建有效的方案,并形成制度化。对于消费行业,尤其是零售业来说,这就需要改进数字化和全渠道商业模式。医疗行业需要把虚拟方案变成常规选项,保险业应当提供个性化客户体验,半导体行业则应确定和投资下一代产品。无论哪个行业都将迎来新的并购机会,也都急需对能力建设进行投资。
具体来说,零售向线上转移已是大势所趋。2019年预测显示,美国的电子商务渗透率将在2024年达到24%;到2020年7月,电子商务占美国零售总额的比例已经达到33%。换言之,2020年上半年的电子商务增长达到之前10年的总和。拉丁美洲的支付和快递基础设施水平不如美国,但电子商务占比也从5%升至10%。欧洲的数字化应用已基本普及(95%),远高于疫情开始时的81%。在正常情况下,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达到这一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增长最显著的反而是之前对网络购物比较谨慎的国家/地区。例如,德国、罗马尼亚、瑞士在新冠疫情前的网购渗透率排名后三位,疫情暴发以来,其网购量分别增长28、25和18个百分点,领先于其他市场。
企业研究自身供应链的运作方式后,发现了三件事情。首先,供应链中断并不罕见。任何一家公司每隔3.7年都可能碰上一次持续一个月左右的供应链中断。所以,这样的冲击远远算不上百年不遇。供应链问题属于企业的常规管理范围。
第二,发达市场和发展中市场的成本差异逐步收窄。发展工业4.0(即数据应用、分析、人机互动、先进机器人和3D打印等技术)的制造企业,可以抵消中美之间一半的劳动力成本差异。如果考虑刚性成本,差距还会进一步缩小:端到端优化比单个交易成本的加总更加重要。这也是美国国防部等机构对其必需品(如医疗制造和微电子产品)的供应商采取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第三,多数企业不太了解次级供应商的情况,而二级和三级供应商看似不起眼,其实非常重要。这也是多数供应链中断的源头。2/3的企业表示,他们无法与次级供应商确认业务连续性问题。好在随着AI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企业将能增进对全价值链的理解。
要转向远程工作模式需要克服两个重要挑战。其一是明确办公室所扮演的角色。在传统的职场语境中,这里创造了组织文化和归属感。企业必须制定从房地产(我们是否需要现在的办公楼、办公空间或楼层?)到工作场所设计(办公桌之间应该保留多大空间?茶水间是否安全?),再到培训和职业发展(能否开展远程指导等项目?)等方方面面的决策。
其二是如何让员工适应自动化、数字化和其他技术要求。这是各行各业普遍面临的挑战,甚至包括与远程工作无关的行业。
劳动力培训在疫情前就是重要事项。企业首先要了解目前和近期需要哪些技能,然后量身定制能满足这些需求的学习机会,最后评估效果的优劣。但最重要的或许还是要得到高层的承诺,打造终身学习的文化。
监管者在快速反应的同时展现了创造力,明确制定指导方针,鼓励各方密切合作。他们并没有放松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并且迅速完成了数据收集和评估工作。如果用这些经验来应对其他疾病,便可为加快开发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所称的“生物革命”(涵盖生物分子、生物系统、生物机器和生物计算等技术)具备巨大潜力,新冠疫苗的研发只是其中关注度最高的一个例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0年5月发布的报告估计,“45%的全球疾病负担都能用当今可以预见的科学能力来解决。”
生物革命的潜力远不止步于医疗领域。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测算,从理论上讲,全球经济中多达60%的实体材料都能利用生物技术生产。例如农业(通过基因改造创造抗高温或抗旱作物或解决维生素A缺乏症等问题)、能源(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的微生物来创造生物燃料)和材料(人造蜘蛛丝和自修复布料)。
这意味着经济复苏会让韧性产生溢价。优秀企业不会满足于现有优势,而是会通过并购等方式来建立新的优势,像在之前的衰退中所做的那样。所以我们预计,资产负债表比较健康的公司将在资产打折和估值下降的背景下寻找机会,大幅调整资产组合。其实这种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交易从去年年中就开始回升。
民间资本是有利于资产重组的第二个因素。麦肯锡最近指出,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可通过与某家公司合并帮助其上市)在2020年势头正劲。截至2020年8月末,在美国的111宗IPO交易中,这类有81宗。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从全球来看,PE公司手握大约1.5万亿美元“弹药”——即准备投资尚未分配的资本。新冠疫情对这一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2020年前三季度全球PE交易额较2019年同期减少12%,交易数量减少30%。
另一方面,全球融资势头依然强劲。截至2020年9月底达到3485亿美元,与前5年水平相当,亚洲交易额翻了一番多。综合来看,由于未来肯定会涌现许多新的投资机会,我们认为PE行业不会长期保存“弹药”。
各国政府在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期间出台了许多刺激项目,但融入气候和环保议程的却凤毛麟角。如今有了很大改变:
欧盟计划从8800亿美元新冠疫情救助计划中拿出约30%,部署跟气候变化相关的措施,包括发行至少2400亿美元“绿色债券”。2020年9月,中国承诺在2060年之前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日本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作为韩国经济复苏计划的一部分,该国的“绿色新政”(Green New Deal)投资发展更为绿色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既定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竞选时承诺在与交通、电力和建筑有关的清洁能源领域投资2万亿美元。加拿大将经济复苏与气候目标挂钩。尼日利亚计划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补贴,并为大约2500万人安装太阳能系统。哥伦比亚正在推进1.8亿棵树的种植计划。企业在两个方面面临的挑战尤为紧迫。首先,回应投资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担忧。因此企业有理由管控自己的气候风险,使其资本投资更具气候韧性,或者提升其供应链的多元化程度。
更重要的是,绿色经济蕴含的增长机会可能十分巨大,遍布能源、出行和农业等诸多领域。正如数字经济行业在过去几十年推动了股市上涨一样,绿色科技公司也可能在未来几十年扮演同样的角色。
世界各地的政府无疑都会组建工作组、调查组和委员会,调查研究与新冠疫情有关的行动。如何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为下一次疫情做更充分的准备,必须成为重要事项。为加强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能力而进行的投资往往被低估;新冠疫情的惨痛教训证明这种想法可能会在生命和生计方面付出惨痛代价。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升级和医疗系统的现代化(包括更广泛地使用远程医疗和虚拟健康技术)是两个重点领域。
2020年2月,现任美国财政部长的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表示,“按照目前的税务和支出计划,美国的债务路径完全不可持续。”自那之后,美国联邦政府投入数万亿美元新冠疫情救助资金。这使美国进入了新的财政时代,预计美国的公共债务将在2021财年超过该国的经济规模——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要追溯到二战结束后不久。
加拿大预计财政赤字达到3430亿加元,较2019年增长超过1000%,推动该国债务水平首次超过1万亿加元。中国2020年财政赤字率按3.6%以上安排。英国的债务超过2万亿英镑,不仅金额创历史纪录,而且超过了该国GDP总量。欧元区2020年10月的预算赤字总额达到GDP的11.6%,2020年第一季度仅为2.5%,欧元区总债务占GDP的比例也达到创纪录的95%。但这些数字与日本相比似乎都相形见绌,该国的债务水平与GDP比例位居全球首位,超过200%。虽然73个贫穷国家/地区已获准冻结到期债务,但债务并未被免除。
随着疫情阴霾逐渐散去,政府也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财政困难。然而,利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这意味着政府需要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或二者并用。这样做可能拖累复苏,引发政治风险。
虽然提高政府效能、推进资产货币化和堵住财政漏洞等过渡性的措施可以发挥作用,但只有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才是长期解决之道。
我的几位同事最近指出:“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心怀最完美意愿但不赚钱的开明公司,那就是:停业。”其实他们是希望为利润这个容易衡量的指标注入一份使命感——这恰是人类的本能追求。
我们不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冲突。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对615家美国大、中型上市公司2001至2015年的表现进行调查后发现,放眼长远(这是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的核心)的企业在利润、营收、投资和就业增长方面好于其他企业。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2020年2月的一份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受访高管和投资专家相信关注环保、社会、治理(ESG)的项目已经创造了短期和长期价值,今后5年带来的价值会更高。
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的关键是构建企业持续开展业务所需的信任,我们称之为“社会资本”。此外还要认识到,创造长期股东价值不能只关注股东。
施南德是麦肯锡全球总裁,常驻纽约分公司
Shubham Singhal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麦肯锡医疗业务全球负责人,常驻底特律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