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量子精密测量“破局者”贺羽:专注科学仪器,为更多行业赋能
新华社合肥2月6日电(记者刘美子 水金辰 屈彦)“既然夜不能寐,证明这是我真心想干的事。”十年后的今天,投身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贺羽依然笃定、自信。
200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本硕博连读,2010年进入杜江峰院士的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工作,如今被业内称为中国科学仪器“赛道”最年轻的领跑者之一,贺羽却笑称自己只是一个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破局者”,要在变局中开新局,还需要攻克很多难关。
“入坑”量子精密测量,对于贺羽来说,是偶然,也是必然。2010年,我国量子领域领军人物之一的杜江峰院士的一场学术报告会让18岁的贺羽第一次清晰地领略了“量子”的魅力,更拨开了他对未来研究领域的“迷雾”。
杜江峰在报告会上说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我国量子计算领域关于动力学解耦实验正处于关键节点,需要一台电子顺磁共振谱仪机器。国外公司的第一次报价是600万元,我们好不容易把钱凑齐了,对方却一口气涨到了1000万元,理由是“我们的产品是最好的,我们的价格也要是最好的”。
杜江峰院士的一席话让贺羽辗转反侧,彻夜未眠。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对量子计算领域研究至关重要,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一直受制于人。振兴国家科学产业,解决科学仪器“卡脖子”的问题迫在眉睫。
第二天,他找到杜江峰院士表白心意:“杜老师,我申请加入量子实验室。振兴国家科技产业,这个事我一定要干!”2010年,贺羽如愿进入杜江峰院士的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工作,负责量子精密测量仪器设备的搭建。杜江峰还借给他一个14平方米的办公室开始创业,贺羽开始了为国造仪的逐梦之路。
为了解决实验中的一项关键指标,贺羽和研发团队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地苦熬了几周,才最终研发出了符合要求的组件材料。2018年,贺羽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商用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问世。
每一件科学仪器的背后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技术难点都像一层难以捅破的“窗户纸”,而每一次的技术突破都离不开研发人员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这些年来,贺羽团队攻克了电磁铁工艺、电流源技术、探头技术等多项技术难关,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领先。
在量子技术产业化浪潮加速“奔跑”的今天,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正在赋能各行各业。在医疗方面,可检测出单个癌变细胞用于疾病早期诊断;在能源方面,可用于寻找金属矿藏;在工业方面,可用在汽车电源管理系统中,带来更高效的电源管理等。
“正因为有了我们这样一个‘破局者’出现,全球范围内这个领域的服务也越来越好。”贺羽认为,量子技术产业化的加速发展,也为我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一个“换道超车”的机遇。
“十四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要真正做到自立自强,基础元件和基础材料主要依靠进口的现状仍然是最大瓶颈之一。”在贺羽看来,实现高端科学仪器自主可控,创新是源动力。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十年逐梦,贺羽不曾停下脚步,“用我们的仪器去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这是我们的使命。”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