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论】严禁炒作“高考状元”,如何做到令行禁止?
图片来源:图虫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部署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要求各地各校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
这并非什么新的规定。而是近年来教育部在做好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部署中,均明确提到的要求。
但是,从实际落实情况看,一边是严禁,一边是高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屡禁不止。以至于这样的“严禁”,已经不被大家真当回事,成为例行公事的表态。
要扭转“唯分数论”、“唯升学论”,构建良好的地方生态,就必须加强对违规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的治理力度,让地方教育部门、学校以及各类媒体平台,真把严禁当回事。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只要一地存在“炒作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的情况,就应该第一时间叫停并追究责任。可是,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当地媒体就发布“高考状元”、“高分考生”信息,各校发布大红喜报宣传本校升学率,自媒体平台对当地高中升学率排序等,如期上演。
对于这些明显违背禁令的宣传、炒作,却没有人管,最多是主管部门再次发一个声明,重申严禁宣传、炒作,但对违禁的宣传、炒作没有问责处理,在严禁的声音中,还是铺天盖地的宣传、炒作。
比如,某省为“落实”禁令,对高分学生进行“屏蔽”,不公布这些考生的具体排名。然而,当地媒体却在公布高考成绩的第一时间把“屏蔽生”作为宣传、炒作对象,报道某校有多少“屏蔽生”,对各地级市按屏蔽生数量进行排序,对“屏蔽生”进行采访。这是十分荒谬的,“屏蔽生”变为了“高分生”的身份,屏蔽的意义何在?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却视而不见。
对此,国家教育督导办公室,要根据“严禁”规定,加强对各地落实禁令的督导,根据对“高分生”、“状元”的实际炒作情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通报,并责令地方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而对于媒体(包括自媒体平台)对高考“高分生”、“状元”、“高考升学率”进行炒作,也需要建立与禁令相适应的禁止制度。
因为既然这些信息是明确禁止发布、炒作的信息,那么,在媒体发布这些信息时,就应该根据禁令,进行信息屏蔽。换言之,在高考成绩公布后,自媒体平台炒作“高考状元”、“高分生”的文章应该根本发不出。这在当前的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要做到并没有什么难题。
对此,舆论必然有争议。媒体(包括自媒体)为何不能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分生”、“高考升学率”?
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这些信息是老百姓最关注的,也是“激励”学生上进,学校更好办学的,为何要遮遮掩掩?而且,不炒作的禁令主要针对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的主动炒作、宣传。从现实看,要落实禁令,只管教育部门、学校,是根本管不住的,而且,还会互相踢皮球推卸宣传、炒作责任,这也是近年来禁令根本得不到执行的原因。
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针对当地存在的炒作问题解释称,这不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行为,是媒体(自媒体)在炒作。那么,媒体(自媒体)的信息从哪里来的呢?媒体(自媒体)平台会辩称,这是从学生、学生家长那里获得的。这样“解释”下来,被禁止发布的信息,也就满天飞了。因此,不针对媒体(自媒体)炒作进行有针对性治理,禁令也就无效。
现实中,还有部分学校本来不愿意宣传升学率,但却被自媒体平台“倒逼”发布,如自媒体平台发布省内高中升学率排名(或北清录取数据排名),某重点高中不提供数据,自媒体在发布的文章中没有某校的名称,于是家长质疑,领导也追问,学校也就不得不提供。
进一步的问题是,地方党政领导、社会舆论对待发布“高考升学率”、“高考状元”等信息的真实态度是什么?
虽然教育部有明确禁令,但不少地方党政领导,还是把高考升学率作为重要政绩,而在社会公众看来,高考是按分数、名次录取学生,大家自然要关注第一名“状元”、“高分生”,因此对禁令不以为然。
在笔者看来,既然有明确禁令,就必须严肃执行,否则就会把禁令当儿戏。要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治理地方党政领导片面追求升学政绩的现象,要令行禁止,不如此,追求、炒作升学率问题就无法得到治理,也就难以形成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与此同时,要加快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打破按总分、名次录取学生的模式,强化过程评价,探索综合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在多元评价体系中,分数只是评价学生的一方面指标,也就不再有“状元”之说,社会舆论对“高分生”的关注也就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