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财快评:提倡就地过年不能忘记“另一半”
今年春节各地政府提倡的就地过年,以减少大规模人员流动和聚集可能带来的疫情传播,有利于冬季疫情防控;同时也可节约节后返乡、返城时间,有利于节后复工复产。但就地过年是个系统工程,由中国的国情和“以人为本”政策理念决定,在提倡就地过年时,不能忘记“另一半”—回乡的人。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独具特色,广大农民工的长期存在是其最重要的特点。根据统计,尽管我国常驻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在48%左右。这就意味还有1.7亿左右的农民工家庭在农村,他们有在春节期间回乡家庭团聚并处理有关经济社会关系的基本需求。如果通过倡导就地过年留下了30-40%,那么也会有八千万至1亿左右的农民工会踏上回家的路程。
为了使他们能够安全回家,节后顺利返回,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系统政策措施,保障他们的出行,帮助他们过好年。
1.返乡防疫措施不能“层层加码”,故意加大返乡成本。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出现了返乡防疫措施层层加码的问题。对此国家发改委已明确表态:“就地过年的政策是分级分类的,中央文件规定的非常明确,各地在政策执行时,不能擅自‘加码’,更不能‘层层加码’,有的地方采取‘一刀切’措施,这是坚决不允许的。”春运工作是民生工程。如果以防疫之名,不分情况就把返乡人员限制在家或禁止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有违国家政策的初衷,会损害群众权益甚至加剧社会矛盾。现在,一些地方制定了很好的防疫细则,避免“一刀切”。比如,在浙江,有关部门结合不同地区的返乡人员数量及人员往返地,将农村地区按红、黄、蓝三色区分,随时进行动态调整;在贵州,当地政府对返乡的农村户籍人员进行补贴,降低核酸检测费用,提高了返乡人员配合政府进行疫情防控的积极性等,应该宣传推广。
2.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出行安全。要通过出台措施保障返乡农民工的过年权益与体验,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意。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今年春运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第一个春运。预计2021年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在17亿人次左右,日均差不多4000万人次,比2019年要下降4成多,比2020年增加一成多。也就是说在过去每年30亿人次的水平下,今年还是有一半以上的旅客出行量,如果其中农民工占40%,就有6-7亿人次。因此,应有具体措施帮助他们买好票,乘好车,安全达到目的地。
3.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经济社会权益。农民工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各个地区的刚刚公布的GDP和税收有他们的贡献,回乡的市场消费和服务生产有他们的份额。因此,一方面在打工地,要与留下过年的农民工一样,结清工资等各种收入,享受他们应该有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在回乡的居住地的各级组织和社会各个方面,要帮助他们在回乡期间理清各种经济关系,解决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和老人的抚养问题,以及节后就业返程等问题。
从长远来说,“十四五”期间还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春节期间大规模出行的社会经济根源。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作者:陈甬军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