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守岁——海上油画六人展”在上海右行艺术空间开幕。展览由艺术家、策展人李向阳策划,参展艺术家包括刘曼文、李会、石至莹等。
李向阳对澎湃新闻说,六位画家虽然作品的面向有所不同,但作品的气息是相通的,安静、内敛、不事张扬;他们的用色用笔具有东方美学的诗意与散淡;他们的作品都关注到了自己内心,以及生活与生命的细微之处,“好作品都是作者精神世界的自我投射,就和守岁一样,放不放鞭炮不要紧,要紧的是对内心的关照。”
右行艺术空间位于上海古北一楼宇的地下一层,从地面空间拾级而下,便感受到一种安静的气场,墙上一排鲁丹画中的枕头,把人带到生活之上,涂抹在油画布上的枕头,记录着生活的痕迹,依稀还透出温度——重新审视生活中平常之物,那些因为熟悉而变得熟视无睹的事物,在艺术家的画面中成为了联通生活的密码。展览现场
进入展览之中,艺术家的画面中处处皆为生活所见的日常,刘曼文一改其成名作《平淡人生》以及其后作品幽深的蓝色调,转而以一种轻快的绿色,涂抹出大自然万物生长的勃勃生机。在涂抹中,似乎那个《平淡人生》中的充满着挣扎和冲击性的女性艺术家逐渐变得平和,并以敏锐而优雅的凝视,借苏州园林描绘自我与世界。刘曼文,《园林》,布面油画,60x80cm,2019
石至莹的作品更是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石头、大海、草木转化为绘画。以大海系列为例,在观察海的时候艺术家的意识很清醒的觉知到身体地消失,这种体验的震撼性,让她还是思考和体会身体和意识的关系,也渐渐诞生了大海系列的作品。石至莹,《一分钟的海2》,30x40cm,2019(图片由空白空间提供)石头也是石至莹绘画中不断探究的主题,在不同石头(陨石、火星石、彩色矿石、岩石等)的特殊的形态和质感中,感受自然界的丰富性,而将不同的石头转移成绘画语言,本身也挑战着绘画的多种可能性,以及艺术家微妙感受的变化。展览现场看到石至莹笔下的石头,似乎能感受到它们隐隐发出的光。石至莹,《岩⽯》,布⾯油画,30x40cm,2016(图片由空白空间提供)刘曼文、石至莹和鲁丹均供职于上海油画雕塑院,无论是面对重大题材的创作,还是画下自己内心和生活中的体会,均能找到同源异质的表达。鲁丹作品在展览现场
冯玮也是近年来作品亮相较多的青年艺术家,他的作品有着明显的视觉符号——奶油的白色系,在白色中隐隐透出桌面上的寻常之物依稀能看到不同的生活场景。油画颜料的厚重堆砌中,似乎看到了阳光下摆着早餐和花束的桌面、午后朋友到访闲谈时的茶席、读书画画的书桌,虽然油画本身的材质是厚重的,但冯玮的画面却带着一份轻盈,在似白非白的淡泊中,时光静静流过,而生活却停留在笔下的一刻。接触过冯玮的人会感受到其人和画的契合,他的工作室在上海新场,如同一处隔世的白色之所,静静地画下生活。冯玮,《静物一》,布面油画,80x60cm,2019
李会曾在上海接受过学院训练,此后出国生活,近年回到上海,她笔下的场景总带着旧时代的气质,在自己鲜明的冷色调中,沉默地诉说着悠远的故事。原以为这仅是国外生活带给她的对时间和地缘的再次审视,而事实不只如此,她的姨婆是民国时期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周璇,血脉的传承让她自带怀旧气质。李会,《摇篮》,布面油画,40x50cm,2018
马佳慧则是刚刚毕业的年轻艺术家,虽然画得也是生活中最为平凡的草木,却又带着中国画所讲的“逸笔草草”。马佳慧,《横竖之风》,布面丙烯,100x120cm,2019
缘何展览名为“守岁”,把这些作品集合在一起的李向阳对澎湃新闻表示,“这个展览的筹备恰逢辞旧迎新之际,往年全家老小都会相聚同乐,但今年疫情形势下,家族成员在各地分散,气氛不比以往温馨欢愉,顿感安静寂寞。但也正在这种环境下,有了静心自省的时间,过年守岁,守的到底是什么?我认为答案是守心。”李向阳说,“回顾过去不平凡的一整年,才领悟到生命的可贵与脆弱,过去的岁月无法守住,但是我们只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本心就可以持之以恒。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生活中真正能凝聚成艺术的部分,是体验人生后最能触动你心中柔软后生长出的东西。回归生活本源,真情实感是创作最重要的基础。”
参展的6位艺术家构成了同一个调子——简单的绘画语言,素雅的用笔,行云流水的画风。鲁丹,《玻璃杯》,布面油画,50x50cm,2017(周围艺术画廊提供)
附: “守岁”展览前言(文/李向阳)
记不清从哪年开始,上海不让放鞭炮了。奇怪的是,尽管没有了年味,没有了硝烟弥漫火树银花,守岁的习俗却没有改,非但没改,反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发浓烈起来,即便是哈欠连天,也要熬到春晚里敲响了零点的钟声,才倒头睡去。
守岁到底守什么?是对即将逝去的过往恋恋不舍,还是对并不确定的明天满怀期待?我说不清楚,但不妨碍虔诚。直到送走了失魂落魄的庚子年,这才好像悟出点什么,原来我们是假借辞旧迎新的名义,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惶恐,对生命无常的敬畏。是的,在灾难面前,我们什么都不是,一幅画,甚至抵不上一瓶消毒液。无论外面的世界色彩斑斓还是天昏地暗,过好自己的日子,照顾好家人的起居,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展览现场,刘曼文作品
辞旧迎新之际,右行艺术新空间开张了,循着这样的情感线索,我们邀请了几位艺术家,一起来守岁。刘曼文是一位出道很早的才女,16岁考进鲁美,上世纪90年代便以《平淡人生》蜚声艺坛。时过境迁,虽然置身闹市,她的行笔却越来越平实,用色越来越淡定,尤其是近年的风景,行云流水,轻风薄雾,远离浮华,直击心底。李会是近年来突然闯进圈里的一朵奇葩,看她的画,就像见她本人一样,优雅妩媚,落落大方,不带半点的扭捏。那些褪尽铅华的家私、摆件、弄堂,温情脉脉、风韵犹存,静静地躺在时间的包浆里。和她们不同,石至莹似乎打开了法眼,从另外的角度看世界,时而微观,时而远望,以单纯的笔触,不断向沙石河海发出追问,以期建立一种关于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消逝与不朽的新秩序。冯玮是个慢性子,喜欢小桥流水的节奏,爱晒自由自在的日常。本来嘛,人如草木,无须伟大,向阳而生,随心而行,只要过滤掉那些龌龌龊龊,眼前就是满目的清朗。但命运往往捉弄人,家人的病痛,将悠闲的鲁丹一夜打回解放前。他开始关注生活,关注生活的繁枝缛节,并对它们多了一份接纳与包容。他笔下的景物见微知著,而那些尚未整理的枕头,至今保留着生命的体温。95后马佳慧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我是在手机上发现这些好像与她年龄并不相仿的作品的,逸笔草草,然其心昭昭,小小的年纪,怎么就明白了岁月的无情、生命的崇高。石至莹,《岩⽯ No.2 》,布⾯油画,50×40 cm,2018(图片由空白空间提供)绘画早已过了照猫画虎的时代,好作品,都是作者精神世界的自我投射,就和守岁一样,放不放鞭炮不要紧,要紧的是对内心的关照。虽然六位艺术家年龄不同,教育背景各异,却讲述着相似的生存体验,而这个展览展示的,或是芸芸众生的生活底色。色彩不一定漂亮,心驰神往就好,笔触不一定帅气,情真意切为要,不装逼,不谄媚,不呻吟,不咆哮,多一点温良恭俭让,让灵魂有个归宿。冯玮,《静物五》,布面油画,90x76cm,2019
守住生命,守住时间。
一夜两岁,岁岁平安。
李向阳
辛丑正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