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2418家文旅演艺公司被关停,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演出吗?

时间:2021-03-04 12:46:48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2418家文旅演艺公司被关停,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演出吗?

近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的出圈,带动了河南旅游的火热,亦将“旅游演艺”这一话题推到了我们面前。空间秘探通过企查查独家获悉,数据显示,截至发稿,共有11.4万家在业存续的与文旅相关的演艺公司。

从注册量上来看,近10年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攀升,其中2014年增长率出现小高峰,同比增长96%,注册量为1708家。2020年增长率和注册量均为历年来最高,同比猛增291%,注册量达39842家——旅游演艺,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

但与此同时,从吊销注销量上来看,文旅相关的演艺公司近10年吊销注销量也在逐年攀升,2020年达2418家,为历年最高,同比增长34%。冰火两重天,一个冷峻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旅游演艺产品吗?

232亿元市场规模的“旅游演艺之路”

作为与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紧密相关的行业,在我们看得到的“繁荣”之前,以1997年的《宋城千古情》公演为开端,旅游演艺早已暗中走过了25年,更已实现从1.0到3.0的两次跨越。

NO.01

1.0 探索时期(1997-2003年)

在1997年杭州宋城景区推出《宋城千古情》,始创主题公园室内剧场定点定时演出之前,一些面向游客的演出就已经出现在了国内一些主题乐园中,譬如深圳华侨城旗下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中国百艺晚会》、世界之窗的《欧洲之夜》等,只是彼时大多是露天表演,也未形成一个可复制的产品。宋城千古情的出现,作为国内旅游演艺1.0的肇始,推动了商业化运作的进程。此后,张家界《魅力湘西》、曲阜《杏坛圣梦》、丽江《丽水金沙》、昆明《云南映象》等旅游演艺产品相继出现,越来越多的先行者,开始探索这一产业。

NO.02

2.0 实景热潮(2004-2015年)

如果说《宋城千古情》是旅游演艺的开端,那么2004年的《印象·刘三姐》则是将旅游演艺带入“实景演出”时代。此后,旅游演艺除了更专业化之外,更走向了多元化与大众化。相关的旅游演艺产品在此时,形成了系列品牌化的转变,印象系列、山水系列、千古情系列的全国紧密布局下,资本跑马圈地,旅游演艺开始野蛮生长。也是在这一时期,旅游演艺也开始遭遇同质化竞争、观看体验不佳等诟病。

NO.03

3.0 转型时代(2015年-至今)

据道略文旅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旅游演艺始终呈向上的发展态势。从收入看,由2014年的27.03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58.96亿元;从节目数量及受众来看,节目台数由2013年的187台增加到2019年的340台,同比增长11.5%,旅游演艺观众达到9583.2万人,同比增长14.3%。随着消费市场火爆,旅游演艺在整个旅游环节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有预测指出,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32亿元。

与此同时,旅游演艺也在极力摆脱过去的不足,实现转型升级。诸如《又见平遥》、《寻梦牡丹亭》这样的沉浸式演艺,或如《吴哥的微笑》这样走出国门的旅游演艺产品,更有如宋城集团、华侨城集团等诸多文旅企业看中其未来潜力,将其作为主业,实现与主题公园、住宿、会展等上下游产业的融合。从几台戏,到带动整个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行业,旅游演艺的发展自然不是一路坦途,成功者背后,更有无数看不见的“沉默者”。

11.4万家演出企业,谁主沉浮?

正如前文所提,当前国内共有11.4万家在业存续的与文旅相关的演艺公司,但与此同时,从吊销注销量上来看,文旅相关的演艺公司近10年吊销注销量也在逐年攀升,2020年达2418家,为历年最高,同比增长34%——火热市场背后,危机也早已伺机而动。

首先是马太效应明显。国内演艺市场,已经形成“1+3+N”的竞争态势,即以“千古情”为龙头,“印象”“山水”“长隆”紧随其后,市场份额被宋城、长隆、华夏三大演艺品牌所占据,据道略文旅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这三大品牌演出票房占比达86.6%,其中,宋城一家独大,“千古情系列”在主题公园演艺的票房占比为67%。对于新入局者来说,突破口变得更加狭窄,长此以往,势必会拖慢旅游演艺产业的高速发展。

其次是耗资巨大的旅游演艺,并非都能“躺着赚钱”。据中泰证券研报显示,宋城近几年的项目投资金额大多都在5亿元以上。其中,《漓江千古情》投资额5亿元、《中华千古情》与《岭南千古情》(一期)投资额均为7亿元、《张家界千古情》和《西塘宋城演艺谷》(首期)的投资额则分别为10亿元。动辄两三亿的起步资金,使得旅游演艺面临着高投资、回本慢的风险,如“千古情”这样从2017年到2019年均保持10亿元以上净利润,即使在疫情期间也能实现小幅度盈利的旅游演艺终究是少数,有业内人士指出,80%的旅游演艺项目都处于亏损状态,其中,真正盈利的不到9%,11%处于收支持平状态。即使是太阳马戏团这样的演艺“老兵”,也险些在疫情中折戟。

最重要的是,快速催生下的旅游演艺,遭遇了同质之争与品质之困。为了尽快实现投资回报,旅游演艺往往会落址于知名景点,因而会出现一个地区出现好几个旅游演艺产品,譬如光在张家界,就有《天门狐仙》、《张家界·魅力湘西》、《武陵魂·梯玛神歌》、《印象张家界》、《烟雨张家界》等多场演出,丽江也有《印象丽江》《丽水金沙》《丽江千古情》等多台表演,大场面的演出需要大规模的观众,但游客人次不等于观众人数,因此,这些旅游演艺彼此之间难免会遭遇同质化竞争。我在丽江旅游的时候,就在一天之内接收了来自好几拨出租车司机的对于《印象丽江》与《丽江千古情》的盛情“推荐”,给出的票价一个比一个更低,可见,同地区的旅游演艺产品,已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价格战的泥淖。

很显然,那些躲过危机的旅游演艺企业,终将浮现于旅行者面前,成为满足其需求的文化产品,而那些无法以创意、以区域反哺实现自我价值的旅游演艺,则将成为“沉没者”。

什么样的旅游演艺,才有存在的必要?

根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曾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演艺对于游客选择目的地有很大的影响,40%的游客在旅途中选择看演唱会、音乐会、音乐剧等演出项目。以美国百老汇为例,作为世界知名的演艺聚集区,一年观演人次1400多万,其中63%的观演者是游客,这些人中有15%是国际游客。相比而言,国内旅游演艺市场的转化率仍偏低,即使如桂林、张家界、杭州这样的旅游演艺“先行者”,转化率也仅4%。

旅行不再止于景点打卡,而是开始更多地于文化与精神的追求,总有“逆袭者”在试图打破“巨头”造就的壁垒,寻找创新的可能,抓住3.0的浪潮,以下几个案例,或许能一窥大浪淘沙后,那些能够留下的旅游演艺的模样。

NO.01

沉浸式演艺:“又见”系列

正如前文所说,旅游演艺3.0的转型升级时代,势必与沉浸式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数据显示,2018年沉浸式旅游演艺总票房达4亿元,其中“又见系列”三大演出《又见平遥》、《又见敦煌》、《又见五台山》票房占比高达52.8%,同年,年新增沉浸式演出11台,演出总台数达23台,同比增长76.9%。

以《又见平遥》为例,演艺场景又从室外实景回到了室内情境体验,在90分钟的演艺时间中,观众可以跟随主角穿行不同形态主题空间,拾取情节碎片,以拼凑其完整的故事,此时的观众,既是旁观者,又是亲历者。

旅游演艺的1.0到2.0的进阶,是从室内场景搭建到室外实景运营的跨越,而2.0到3.0,则是改变过去“正襟危坐”式的观演模式,让旅行者随着剧情能够走动起来。沉浸式的魅力,早在2011年3月7日在纽约公演的《不眠之夜》的爆火便可初见端倪——在上海驻演三年,平均票房上座率高达96%、复购率超30%,超过33万观众观看过这部戏剧。

NO.02

精品化演艺:《大唐追梦》

去年国庆期间,大唐芙蓉园景区游船演出《大唐追梦》项目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这一演艺中,观众不再是常规坐在安排好的座位上,而是泛舟芙蓉湖,在游船上欣赏一部全域水幕景观秀,在盛唐文化意象中,梦回长安盛世。

可以说,伴随着旅游业发展,旅游演艺市场“多而散”的粗放发展模式正在被淘汰,“重创新、精制作”的精品化演艺模式,正在成为当下重要的发展方向。对于目的地文化简单的提炼、片段的随意抓取,不再能满足于当下具备更高文化素养的年轻旅行者——即使是演艺“三巨头”的产品,如果是对于自身模式的简单复制,也逃不开旅行者的“用脚投票”,只有对文化之美的深度挖掘,以及创意化呈现,才能具备“被看到”的可能。

NO.03

进阶式演艺:《禅行3.0》

灵山拈花湾禅意小镇禅文化体验《禅行3.0》的成功,在于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创新”,而是在不断的升级中,将各种可能的创新注意融合,最终为观众带来足够立体的演艺体验。禅行的3.0版本,进一步深入发掘禅文化,通过建筑美学、微观光艺、高流明激光投影和互动演艺装置等技术,将山水禅境与唐风宋韵的景观建筑完美融合,为拈花湾的夜晚营造出“一花一世界”的琉璃净土。在观众面前的,不仅仅是以目光去鉴赏,以心灵去感受,更能在行进中,成为一件独一无二禅意作品的创造者。

过去旅游演艺“落子无悔”式的扩张正在面临革新,摆在旅行者与运营者面前的,是时刻跟随时代变化而创新的全新演艺模式,既不会失去根基,又不会落后时代,只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感。

旅游业的“演艺式”思考

作为旅游业的重要衍生,旅游演艺的转型升级,无疑是旅游业未来可能的重要切面,从演艺发展路径中,我们或许能获得一些关于全行业的思考。

NO.01

于目的地:提升旅行者粘性

旅游演艺对于目的地的作用,除了旅游收入之外,更多在则在于在文化呈现的同时,借文化留住旅行者。以敦煌为例,通过《丝路花雨》、《敦煌盛典》等旅游演艺,敦煌旅游正在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体验,让游客在敦煌停留的时间由原来的1.7天增加到2.4天,提升了旅行者对于目的地的粘性,进一步增加旅游消费。另一方面,优质的旅游演艺文化产品,在成为目的地新名片的同时,能够提升区域知名度,进而促进全产业链的发展。

当下国内旅游业,正在从景点吸引转向文化吸引,那些本身在景点上并不突出的网红城市,往往借助文化实现弯道超越。川渝的巴适、老广的味道等,其诱人之处并不在于打卡景点,而在于对文化的一探究竟,目的地需重视文化自身价值,以文化带动旅游以及地区经济。

NO.02

于旅行者:实现触达人心的高阶文化

在过去,旅游演艺的观众常常来自于旅行社,真正靠个人兴趣前往观看的旅行者仍在少数,而旅游演艺自身也往往轻内容、重形式,以“文化”为名,却缺乏真正能触达人心的高阶文化。如今,随着旅行者对于旅游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单一的、肤浅的旅游演艺产品难以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如《大唐追梦》、《禅行》这样的深度文化产品,更受追捧。

对于旅游业来说,我国正处在大众文化消费和大众旅游消费的初步发展阶段,新一代对文化有更高要求的旅行者正在不断崛起,如何在“互不了解”的前提下,以文化实现旅行者共鸣,成为了未来产品打造的必然路径。

NO.03

于经营者:促进“本土化”形神合一

长久以来,旅游演艺都牢牢抓住了“本土化”这一产品打造的重点,并基于本土文化提炼以形成产品。不过,过去的本土文化提炼仍过于粗糙,在呈现上,也显得有些简单粗暴。去年我看了一场《印象丽江》,不可否认丽江多民族的特质,有足够多可挖掘的文化,但在这一场演艺中,仅仅是简单地提取了一些文化片段,除去背景的雪山外,依然难以形成吸引力,因而,中途退场的观众并不在少数。

相比而言,近两年异军突起的锋尚文化承制的陕西西安大型水舞光影秀《大唐追梦》、陕西汉中大型文化史诗长歌《汉颂》和大型汉文化水上实景演艺《天汉传奇》、山西太原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如梦晋阳》等“折射出国风气韵与文化之美”的演艺,在对本土文化的场景化、体验式重塑后,反而成为当前不少旅行者的必体验项目。

如今谈及旅游,“本土化”是逃不过的话题,但却不能只有“形”却没有“神”,形神合一的精细化本土化打造,方能谈得上扎根本土。

NO.04

于时代:在“爆点”中创造“赢面”

2020年携程相关数据显示,厦门鹭江夜游、环鼓浪屿夜游等夜间游船产品备受欢迎,前两天更有数据显示,18:00到20:00点成为旅游黄金时间。旅游业态正从日间饱和的项目中衍生更多“夜态”出来,从而形成一片新的蓝海。而从《印象刘三姐》开始,到如今的《夜上黄鹤楼》,旅游演艺始终走在“夜经济”的前列,从夜经济的“爆点”中,实现新的突破。对于旅游业来说,抓住时代趋势与潜在爆点,实现文旅融合,才能创造出具备竞争力的“赢面”。

综上,作为文旅融合的先行领域,市场需要旅游演艺以崭新的文化创意与技术创新,那些关停的2418家演艺公司,大部分还是想从中分一杯羹却没有做好产品的匆匆过客。未来的旅游演艺产业,需要从“文化表演”向“艺术精品”发展,前路或许光明,但求变之道也一定漫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