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写】“航天女神”张玉花:在航天领域“C位出道”是怎样一种感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记者 | 杨舒鸿吉
编辑 | 刘素楠
亲手将两只“玉兔”送上月球之后,“航天女神”张玉花的下一个目标是火星。如今,她与火星的距离越来越近。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搭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成功升空。
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天问一号”成功实施火星制动捕获主发动机点火,并进入环绕火星轨道。
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天问一号”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像。同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表示,“天问一号”将于今年5月到6月择机着陆火星。
此次我国火星探测任务定下的“绕、着、巡”三大目标,也让中国人第一次近距离观察这颗红色星球。
对于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兼轨道器总指挥张玉花来说,火星探测在她的科研工作计划之余,也寄托了无限想象。“那是我夜晚抬头看向星空时,看到的最亮的一颗星。”
在31年工作经历中,她先后参与中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任务。飞向火星,是中国航天向更遥远的星辰大海出征的又一站,也是她职业生涯第四次“变轨”。
作为上海航天第一位女性总指挥,她不赞同把命运限定在“结婚、生子、带娃”的条条框框里。她认为,面对青春也不应总惦记着“C位出道”。
“空间探索既可以说代表人类,也代表国家形象。航天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和英雄情结,支撑着从清冷、孤寂的厂房、发射场走上公众瞩目的星光大道。”张玉花说。
照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1968年10月,农历中秋节,张玉花出生于浙江湖州。她高考成绩优异,有机会报考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但是作为家中长女,为了减少父母经济负担,她选择了有奖学金的国防科技大学。
通知书发放当日,张玉花还在矿上工作。之后,她从山村走向都市,在大学毕业后选择投身航天事业。
张玉花依旧记得去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报道的情形。“先是在外滩报到,第一次看到了大上海的繁华,然后就坐车往805所去。车子往闵行郊区开,周围的风景也越来越荒凉寂静。”
这是当时航天人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查学雷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也存在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说法。在繁华的上海,航天人与尚未开发的田野为伴,需要静下心来。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航天事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一批又一批项目接连进行论证上马。
张玉花回忆,1990年,中国航天载人工程开始进行技术论证。其中,她所在的805所承担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分系统论证工作。
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航天人,张玉花主动请缨。由她带领团队论证组设计的地基、海基测控网方案技术继承性强、可实现性高,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1999年至2007年,张玉花团队参与了神舟飞船电源分系统、推进舱及供配电工作率先顺利转阶段、率先实现产品交付,带队顺利完成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船靶场试验与发射任务。
照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中国人在外太空遨游寰宇之后,又将眼光投向了月球。
2004年探月工程立项的消息一传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提出要开展探月二期工程论证和研究。当时,全世界进行月球探测的国家寥寥,中国航天更是需要在“零经验”上起步。
“一开始只有几名兼职设计人员,关键技术储备不足,真可谓困难重重。”张玉花回忆到,随后,经过攻关,团队逐步确立多个分系统的关键技术方向,形成以博士、硕士为主的研发团队,并建立了月面环境实验室、视觉环境实验室,还有大批老专家的加入,使得原理样机、攻关样机、工程样机等成果不断形成。
2008年,我国探月工程二期正式立项,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中争取到了五个半分系统的研制任务,分别为:月球车移动分系统、结构与机构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电源分系统、综合电子分系统移动/机构控制与驱动组件,以及着陆器一次电源分系统,实现了探月工程零的突破。
张玉花随后也以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的身份,带领团队,开启了中国人的探月之旅。
照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查学雷告诉记者,航天事业是一个高风险的系统。“我们航天有一个准则就是一次故障,保证可靠;二次故障,保障安全。故障的形式千变万化,所以能做到非常完美非常不容易。”
但在张玉花看来,每一次发射都要精益求精。“因为我们的国民将钱交给我们来执行这项任务,我们不能因为不可靠的操作来让让这些钱浪费掉。”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发射。2014年初玉兔一号月球车在第二个月昼周期,行进时被石块磕伤,行程终止在了114.8米。
短短几天时间,张玉花急得满嘴生泡,嗓子一下子哑了。她告诉记者,这是她最大的遗憾。她当时想,如果能马上发射火箭把她送到月球上,把磨破的地方包扎下,玉兔一号还能走。
她的同事唐洁告诉记者,那是她为数不多的,见到张玉花流泪的场景。
张玉花认真总结经验。一年之后,嫦娥四号立项,我国将组织人类第一次将探测器落到月球背面的试验。
带着“玉兔一号”的遗憾,张玉花带领团队移动分系统面对“探测器总体组”和“着陆与安全分离组”两项独立评估,共完成了12类共144项试验。
截至2021年1月20日,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分别完成第26月昼工作,已在月面工作749个地球日,累计行驶里程628.47米。
摄影:刘姹慧
亲手将两只“玉兔”送上月球之后,张玉花团队又开始着手“我国首次地外天体取样返回任务”。
数据显示,嫦娥五号轨道器自身干重1吨多,并且头顶3.7吨的着陆上升组合体,肚装3吨推进剂和300多公斤的返回器。
庞然大物在38万公里之外的轨道进行交汇对接,可供操作的时间窗口却只有21秒。“1秒捕获,10秒校正,10秒锁紧。”
最终,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挖土”归来,35项故障预案因为完美的操作,无一派上用场。
投身航天31年,张玉花历经中国航天从近地向深空的探索。
目前,我国已经开启了深空探测,天问一号就是其中第一个火星探测器。深空探测是指大于地月距离的天体开展的探测活动。火星探测是当今世界航天活动的重要领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未来还会按计划对小行星等其他目标进行探测。
张玉花告诉记者:“空间探索既可以说代表人类,也代表国家形象。航天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和英雄情结,支撑着从清冷、孤寂的厂房、发射场走上公众瞩目的星光大道。”
18岁从小山村出来,31年之后再回首那个时代,张玉花说,她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时,会经常抬头看天,月球如此美丽,火星在夜空里发出瞩目的光。“从探月到火星,我们与原本遥远的星球越走越近,而人类的探索本性会支撑我们向更深的太空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