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鸡娃”,他们好像都没错

时间:2021-03-15 18:46:05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鸡娃”,他们好像都没错

家长都不想“鸡娃”,可没有家长愿意先停下来。家长既担心过于逼迫孩子影响成长,又担心孩子在竞争中落后。

这种教育焦虑是如何产生的?“鸡娃”真的好吗?

“具有传染性的社会性疾病”

“我是70后,那个时代,读个中专也可以分配一份工作,考不上就算了,认命了。父母也曾为我的考试升学担心过,但那好像不属于‘焦虑’。我感觉所有关于现实中已经存在的困难反而不会成为焦虑的源头,‘焦虑’一定是指向未来的不安情绪,无法描述。”县级民办高中副校长陈飚说。

据陈飚观察,教育焦虑在一些年轻的父母身上表现尤为突出。焦虑的程度也在不断升级,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今演化为“不能让孩子输”。城市甚于乡村,学历高者甚于学历低者。

“不同社会的人都会产生各种社会焦虑,比如,遭逢饥荒,自然顾虑生计;置身战乱,活着就是奢望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乃至不同家庭中的人又会产生各种只属于自己的个体焦虑。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提高,物质焦虑退居其次,教育方面的焦虑才日渐突出。

“教育焦虑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社会性疾病,会在合适的时机传染给特定的对象――为孩子奔波的父母。免疫的条件是孩子已经工作了(尽管有时不理想)。” 陈飚认为。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学教授Annie对蓝鲸教育表示,家长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第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是社会动物,当处于恶性竞争的竞技场里时,很多人最后甚至可能忘了自己的初衷;第二是对成功的诠释的单一,由当前的发展阶段决定,这一点不能完全责怪家长。

“家长和孩子也许都没有错”

“其实,定义孩子的成功与失败很困难,短期看也许是成功的,长期看也许又是失败的。成人世界的不当标准会成为孩子的噩梦。我接触了不少孩子,发现了一个现象: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产生焦虑,孩子为学习成绩而变得焦虑,严重的导致厌学,甚至抑郁症。家长往往浑然不觉,认为并没有给孩子压力。”陈飚点出了教育焦虑所衍生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陈飚表示,“很多来自农村的孩子丢失了祖辈质朴、勤劳的优秀品格;而家长的关注点多聚集在单一的学习成绩上,这让我内心沉重。家长和孩子也许都没有错,但问题毕竟是产生了。”

站在家长的角度,当前社会对于名校的推崇,似乎考分仍然是“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唯一路径。去年,“985高学历相亲圈”刷屏网络,对985、211高校的过度迷信和推崇,在国内已经成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Annie教授认为,名校崇拜比较普遍,名校的资源和质量的确不一样。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名牌大学都是学术研究性大学,教授必须不停地出成果,学生也以精英自许。老师和学生很多来自于上层或中上层家庭(因为私立大学的学费非常贵),所以,这些名校同时提供了阶层固化和流动(比如很多第二代的华裔和印度裔的子女)两种可能。其次是雇主,大公司首选名校毕业的学生,政府部门同样如此。种种这些,使得名校本身变成了阶层的象征了,带上了虚荣的成分。这跟名牌包包、名牌服装什么的一样,成了特权,成了社会地位与财富的象征。

“教育是著名的meritocracy(精英体制) VS aristocracy(世袭体制),是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基本保证。既然是精英体制,就一定有统一考试,统一标准,不然无法体现公平。但错的不是考试,而是,教的是什么,怎么教,考的又是什么。”

当前的模式下,孩子的心理问题也确实值得关注。

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博士提到一组数据,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思,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

徐凯文提出了一个新名词——“空心病”。”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徐凯文总结认为。

“好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和谐乃至幸福的家庭”

“我对学校孩子的家庭教育没有全面调查过,大多是通过个别学生的家长来了解。总体感觉是,好孩子都是相似的,背后都有一个和谐乃至幸福的家庭。反之,相当多的学生身上发生的问题也是源于家庭的失衡。”陈飚表示。

但陈飚同时表示,“很难用道理说服焦虑者。”就个体而言,他只是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个品行端正,性格正直,勇于担当,利益社会的人。学有所成,业有所就,家有所爱。

Annie教授介绍了美国的现状:首先,美国学生的选择更多,进不了顶尖的,也不意味着没有前途。其次,美国社会对成功的诠释有更多维度,多数人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完全取决于物质财富或政治权利上的社会承认。第三,美国的家庭关系没有那么紧密,父母不会为儿女牺牲自己的生活,也不期待子女孝顺,为他们养老。

社会现状的对比表明,解决教育焦虑,是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为家长和学生营造更多的评价维度,需要给孩子和家长更宽松的环境。

好的教育是什么?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孟加拉经济学家尤努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自己人生做好准备的年轻人。划重点:“对自己人生做好准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