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通信信息报
“5G发展”连续两年被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其中,2020年强调“拓展5G应用”,今年则重视“加大5G网络建设力度,丰富场景应用”。不同的表述,代表5G发展的不同阶段。
自2019年10月底5G正式商用以来,经过一年多发展,“5G不是单纯的通信网络”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一年多来,5G一直站在新基建的中心,各类创新应用正依托5G技术,不断优化迭代,从网络建设向融合应用、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纵深发展。5G以一业带百业,促进产业升级,拓展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服务范围,成为数字经济的倍增器。
5G重塑产业新格局
在疫情和新基建战略的双重推动下,去年一年,我国5G网络加速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国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71.8万个,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网络全覆盖,5G终端连接数突破2亿。5G与垂直行业加速融合,在30个省市开展试点,实施项目覆盖了能源、医疗、交通、教育文明等二十余个行业。其中,5G+远程会诊在19个省份的多家医院上线使用,同时,5G+自动驾驶、5G+远程教育等新业态也接连涌现。
以中国电信为例,中国电信融合5G、云等新兴信息技术,在5G行业强势发力。截至2020年底,中国电信5G行业应用累计签约近1900家,落地场景超过1100个。
工业互联网是5G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数据显示,目前,在建的“5G+工业互联网”项目已经超过1100个,已经出现了机器视觉检测、精准远程操控、无人巡检安防等应用成果。
如中国电信在广西柳工国际工业园开通了5G网络,实现装载机的超视距遥控。5G网络具有良好的传输稳定性,解决了实时控制问题。
在上海,中国电信与宝钢股份携手推出5G+AGV,实现无人运输车、无人仓库、无人码头,三者形成的完整闭环得以实现“无人化”作业模式。
在雄安新区5G智慧工地,中国电信基于5G网络的智慧工地,通过高性能移动边缘计算服务器(MEC)和4K高清视频等,将BIM平台、渣土车管理平台、建设管理平台等应用融合,实时提供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多项服务。基于5G网络的智慧工地,通过高性能移动边缘计算服务器(MEC)和4K高清视频等,将BIM平台、渣土车管理平台、建设管理平台等应用融合,实时提供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多项服务。
今年,5G应用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5G不是单纯的通信网络,5G建设重点在应用,它和各行各业相联系,其应用场景随着网络推广也会不断增多。2021年将有序推进5G网络建设及应用。
5G乘数效应显现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5G发展具有乘数效应。
“保守估计,信息通信业的溢出效应是6∶1,也就是运营商的信息通信可以促进六个以上行业的数字经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集团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表示,5G时代,信息通信不仅要架设承载网络,也要构建数字经济的底座。
5G的价值在于赋能千行百业,其与实体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结合将为5G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杨震在两会期间表示,5G技术不但是新的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也是使能技术。例如,5G支撑的三种业务中的大规模机器通信和高可靠低时延业务,将使得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得到广泛普及,同时也将支撑工业自动化、远程监控等各种应用。
尤其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未来三年是快速成长期。工信部印发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要求,深化“5G+工业互联网”。一些省(区、市)也对发展“5G+工业互联网”进行了部署,比如浙江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形成量大面广的新技术融合应用场景。
5G与行业深度融合
仍需冲破藩篱
目前,我国的5G网络覆盖和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距离注智千行百业,真正在垂直领域落地还存在诸多挑战。
首先
成本是制约5G注智赋能的因素之一。5G单基站建设成本是4G的2倍,单基站能耗约为4G的3倍。据测算,全国5G总体投资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投资周期超过8年,对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造成一定的成本压力。
其次
安全问题。如在云上数据的保密计算方面,在跨企业数据融合时需要考虑如何保证数据能共享但敏感数据不外泄。虽然有基于黑盒子的可信计算环境方式,但仍需证明第三方的可靠性。
第三
5G与其他新兴技术还有待进一步融合。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互补性技术的融合不够,可与千行百业深度适配的高品质、有价值、可复制的应用研发供给能力不强,一定程度制约了5G应用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普及。
不可否认,当前5G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5年是5G发展的关键期,加快网络规模化部署,突破融合应用发展的难点堵点,智能、泛在和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加快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