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被盗得“底裤不剩”的知识付费,还有什么剩余价值?

时间:2021-03-26 16:47:23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被盗得“底裤不剩”的知识付费,还有什么剩余价值?

文|蓝鲸教育 张安

在盗版商的朋友圈里,原本标价成千上万的课程,再以几十块钱的极低价格疯狂对外出售。

当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获得几乎100%的课程内容时,多少人能够抵挡住这样的诱惑?

相比于这些价格低廉的盗版,呼喊了多年的“知识付费”,能提供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和多位资深知识付费用户深入交流。

“不希望得到一个80%完整度的课程”

传统经济学上对于价值的定义在于“凝结于商品中的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但是,知识产品是个bug,因为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无限次自我复制”。这个价值可能被稀释到一文不值,因此,价值尺度完全在于购买者自身的尺度。

没有客观标准,只有主观意愿。有的人认为有价值,有的人认为是“智商税”,还有的人全凭“一腔情怀”。

用户W就是典型的价格导向。他透露,买过的产品都是盗版。“比如我最近买的课程是冯唐的《成事心法》,正价课价值239元,我在闲鱼上买,也就十几二十块钱。”

“现有知识付费的产品中,很多都是费用虚高。内容与价值之间稍微有一些不匹配。相反,我会有一个网盘的会员,因为下载速度会快一些。”

但购买盗版、下载、观看的流程,对于用户D来说过于繁琐。“会觉得,每次打开网盘,翻找音频,点击播放的过程很浪费时间。”另外,D认为,在正版平台上,会得到信用的积累,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是可以被累计下来的。

这个积累在短期是看不到有什么收益的,但在职场求职时,说不定就是因为一句,我在某个平台的学习时长多少、我是某产品、某课程的用户学员,就会增加面试成功的可能性。而且,在用户D身边,也确实见到了这样的例子出现。

用户T则对课程的完整度要求较高。“对我来说,我宁可多花钱,我也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好的。因为我不希望我得到一个80%左右完整度的课程。”

但用户T也坦言,很多时候,买知识产品都是冲动消费。在真正的日常使用中,能做到20%—30%的完课率就算不错。而且是每个产品20—30%的完课率,而不是整体。至于没有坚持下来的原因,一是平时的工作时间上比较忙,二是课程的质量比较差,很容易让人失望。有时候宣传的课程多么有用,但是在工作中并不一定有效。

即便并不能完成上完一期课程,用户T依然坚持为正版付费。“去年一年,我花在知识付费产品上的费用差不多几千块钱。选择的课程内容,也都是职业发展上面的拓宽点,要么就是学点鸡汤类的工作习惯等课程。”用户T表示。

在用户L眼中,盗版是无法完全消灭的市场。“知识付费产品除非太烂,否则一定会被盗版。这个盗版也不一定全部来自于盗版商,甚至有可能来自学生或者同行。而且盗版并不是只在中国有,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L认为,是否购买正品,也要看产品的必要性。例如Premiere、Photoshop等软件,对于业余用户,盗版与正版几无差异,所以盗版一直很难绝尽。但在专业用户眼中,正版确是毋庸置疑的选择。

服务的故事,能否翻越价格“大山”?

目前很多知识付费机构都在打“服务”这张牌。

“盗版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稳定性,在买一些正在更新类的课程,说不定哪天就会有被查封的风险。” 用户Z认为,“同时,因为又没专门的客服团队,后续课程能不能保证按时更新,其实并没有保证。”而且,购买盗版产品本身就不合法,用户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证,即便是遇到问题,也只能自认倒霉,没有正规的申诉渠道。

在用户L眼中,盗版用户花十几块钱买的,只是视频,或音频,也就是知识表述的内容。但是正版用户花上千块钱买的,是与老师互动、答疑解惑的权利。

L表示,高价的知识付费,购买的是知识所有者的“时间”;低价的,购买的是知识所有者的“打包成果”。“读一本好书,就像是跟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对比来看,盗版买的是“好书”的内容本身,正版的知识付费,购买的是“与高尚的人对话”的机会。

“所有产业,为了抵抗风险,都会拼命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作为新兴产业,目前知识付费企业挖掘出来的附加值,一个是社群价值、另一个就是增加SKU,提升单个用户在生命周期内的价值。对于创作者来说,超出内容本身,是对抗盗版的最好方式。”

用户D更加看重知识付费的社交属性。“我曾经上过得到大学,在我看来,他们的教学内容跟平常看书差距不大。但这款产品的本质上是一个社交型的产品,更像是高端一点的社交类平台。包括校友会等,让我少走两步,我觉得这是它的最大价值,也是正版所能提供的价值”。

除了社交,有用户认为,盗版的产品,会大大降低用户对知识类产品的获得感。例如使用几百块钱的价格,你就可以得到市面上绝大部分的知识付费资源,甚至多到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根本看不完的课程。但就像“书非借不能读也”,成本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用户可能不会珍惜的。

“如果有哪个用户真的花4万块钱买一节课,即便是从北京奔赴上海去上课,也会有人去。”

“盗版也有利用价值”

在媒体平台上,我们天天都能看到企业在宣导打击盗版,但是目前盗版内容仍是唾手可得,这是为什么?或许我们可以在苹果公司对盗版AirPods耳机的态度上找到答案。

AirPods风靡全球的同时,在华强北也可以见到大量的盗版产品。但奇怪的是,往日极为注重知识产权的苹果公司这次却极为安静,近乎是默许了盗版的行为。有分析指出,正是因为大量的盗版产品,使得AirPods的工业设计极受欢迎,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AirPods的销量。

用户D认为,对于盗版,企业不一定会花费大的精力去考虑。第一,花费低价购买盗版的用户,本身就不是企业的目标用户。第二,打击盗版和维权的成本太高。知识服务企业,或许更愿意把时间用于服务用户上,只要基本的付费用户足够,企业就能持续生存。

而用户L则认为,对于正版厂商来说,盗版需要打击,这是企业的责任。另外,在用户层面,盗版用户其实有可能转化为正版用户。比如说,当年看周星驰盗版电影成长的一代人,现在有能力了,都在喊着要把电影票还给周星驰。郭德纲粉丝,也大多都是听过盗版的,但并不妨碍去德云社捧场。

由此来看,知识付费的核心,或许不只是内容本身,还包含服务;知识付费的对手,或许也不完全是盗版。打击盗版,是个漫长的博弈过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