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厦门大学校长张荣:开放办学是建一流大学必由之路

时间:2021-04-04 11:47:58 | 来源:澎湃新闻

20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迎来建校百年校庆。

在此期间,厦大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举办盛大庆祝大会、文艺晚会、嘉庚论坛、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人文社会科学国际论坛和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活动。

百年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五老峰下创办厦门大学,以毁家兴学之壮举,使其屹立于东海之滨,奠定“南方之强”的学术地位。

那些绿荫下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跟芙蓉湖、棕榈树、林荫道和思源谷一道,不仅成为厦大人的青春记忆,更成就“中国最美大学”之美誉。

建校百年来,厦门大学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培养40多万名优秀学生,造就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厦门大学将如何传承和践行“嘉庚精神”,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并如何推动“双一流”建设再上新台阶,把厦门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呢?厦门大学的校园风景优美,被称为“中国最美大学”。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专访了厦门大学校长张荣,请他谈一谈百年厦大百年精神和未来发展之路。

“以世界和未来作为人才培养的时空坐标”

澎湃新闻:今年正值厦门大学百年校庆,您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厦门大学应如何迎接新百年的挑战呢?

张荣:厦门大学百年发展,弦歌不辍,为国家、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不仅为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更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发挥了中坚作用。站在百年征程的新起点,我们将传承厦大优良传统,坚守育人本职,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弘扬尊师传统,致力人才强校,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并发挥学科优势,强化自立自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贡献导向,坚持知行合一,提高服务发展能力;最关键是要彰显“三海”(即海峡、海丝、海洋合称)特色,不断扩大开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人才在高校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

张荣:人才是立校之基、兴校之源、强校之本,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强,则学校未来就强;人才卓越,则世界一流可期。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表明,建设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人才。所以说,人才队伍是高校的战略性资源,一流的人才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有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就有什么样的未来。近年来,各高校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最根本的还是对人才的竞争。

澎湃新闻:在接下来“双一流”建设中,厦门大学将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呢?

张荣:培养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学的根本使命。建校百年来,我们始终把人才培养置于首位,努力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形成独特的育人传统和优势。面向新百年,我们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传承善待学生、关爱学生的优良传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世界和未来作为人才培养的时空坐标,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成长需求为中心”,突出人才的引领性、人文性、时代性、开放性,培养学生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努力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澎湃新闻:如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来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呢?

张荣:把一流师资放在校务首位,这是厦大创校之初陈嘉庚先生的远见卓识。他有很多重要观点,比如“独是师资一项,最为无上第一要切”;“完全采取人才主义,毫无畛域之见,对于各学科之著名高等专门人才极力罗致,使之尽毕生之力以从事各科学之教授与研究。”直到今天,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观点依然指导着厦大的人才工作。我们未来还要继续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战略性工作,坚持引育并举,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这些年,我们致力于打造卓越人才体系,让每位人才能适得其所、尽展其才。围绕学科战略布局,我们着力打造以讲席教授、南强特聘教授、南强重点岗位教授、南强青年拔尖人才等为主体的人才架构。着眼于人才梯队长远谋划,我们还启动实施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给予青年人才有力保障。通过举办南强青年学者论坛“请进来”、海外招聘“走出去”、海外引才工作站“建起来”等方式,实现人才“近者悦,远者来”。可以说,通过以上举措,近年来,我们每年都能引进100多位高水平人才,他们在学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澎湃新闻:国家对创建“双一流”大学有明确要求,请问厦大是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呢?

张荣:厦大从创办伊始就确立“研究高深学术”的办学宗旨。面对未来和国家创新发展需求,在推动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厦大应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推动科学研究向“指向型”发展,科研模式向“团队型”发展,科研管理向“组织型”发展,这么做是为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全面推动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进入新发展阶段,厦门大学更要树立新发展理念,立足福建,面向全国,积极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形成良好的大学创业生态,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澎湃新闻:若进一步提升创新创造的能力,意味着高校要打破传统的行政壁垒,厦大有什么好的经验吗?

张荣: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仍不同程度存在着由于行政职能分工、流程繁杂、效率较低而产生的行政壁垒,这些行政壁垒引致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大学的服务理念、保障体系还不能适应一流大学建设的需要,还不能满足新时代师生对高校行政管理组织创新的需要。厦大在打破行政壁垒方面的举措,重点是简化流程、信息共享、加强联动、重心下移。比如在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优化教师科研事务办理方面,学校上线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各个模块均可进行多维度统计,并提供自定义导出打印功能;在财务事务办理方面,全面启动网上报账、自助投递机等“非接触式”财务事项办理,学校尽量让数据多走路,教师少跑腿。下一步将继续完善体制机制,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研创造力。

澎湃新闻: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您认为厦大条件和优势有哪些呢?

张荣:开放办学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也是厦门大学百年历程上的一抹亮色。厦大依海而建,因海而兴,自始以来就秉持了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坚持阐扬世界、博集东西的办学理念。经过百年发展,学校已成为我国对外交流合作最为活跃的高校之一。面向新时代,厦大将会围绕国家开放战略,发挥“海峡、海丝、海洋”区位优势和特色,大力推行“G50战略伙伴计划”,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实质性交流合作,包括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与沿线国家地区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建好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使之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科学文化交流的战略支点。接下来,我们将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实施更高水平开放,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厦大贡献。

厦大百年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文化

澎湃新闻:您认为厦大百年,留下来最宝贵的资产是什么呢?

张荣:厦大百年给我们留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是厦大的精神文化,而厦大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嘉庚精神”。100年前,陈嘉庚先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抱着“教育为立国之本”的信念,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华侨独资大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起了一面教育兴国大旗。一个世纪以来,“嘉庚精神”和厦大“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交相辉映,成为厦大人鲜活的精神坐标,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四种精神”和“感恩、开放、创新、和谐”的文化品格。在“嘉庚精神”引领下,厦大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飞跃。可以说,“嘉庚精神”是百年厦大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共同的烙印,更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不竭动力。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了厦门大学,也留下了“嘉庚精神”。

澎湃新闻:2008年以来,厦大一直给学生提供免费白米饭和矿泉水而受到好评,您对此怎么看?

张荣:厦大为学生提供免费米饭的传统可追溯到抗战时期。学校内迁长汀后,环境艰苦,物资匮乏,萨本栋校长率先垂范,带头减薪,节衣缩食,竭力为学生提供免费餐食,学生在学校食堂吃米饭和青菜都不用交钱。

2008年,厦门大学划拨专项伙食补贴经费,为在校全日制学生提供免费米饭,此后又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免费为全体学生提供饮用矿泉水。此举出发点很简单,既能保障每位学生有饭吃,吃饱饭,又兼顾一视同仁,避免“差异化”关怀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维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尊严。

澎湃新闻:这个细节背后,您认为代表了厦大怎样的教育理念?

张荣:育人重在育心,育心首在育爱。厦门大学自建校起便将资助育人理念深植于校园文化精神中。1921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捐资创办厦大,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他毅然卖掉了新加坡的三栋楼房,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建校百年来,校主倾资兴学的赤诚初心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成为塑造学生自强至善人格、培育校园感恩文化的宝贵精神资源,始终激励着厦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拼搏,砥砺前行。免费米饭背后也体现了厦门大学一直以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我们将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弘扬这样一种感恩文化和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感恩情怀已成为厦大校友的集体印记”

澎湃新闻:我发觉每次厦大校庆,校友们都会纷纷捐款,今年百年校庆也不例外,向母校捐款似乎已经成为厦大校友的传统,包括去年厦大深圳校友会也提议设立项目资助“学生免费白米饭及矿泉水”,那么,您如何评论厦大校友此举呢?

张荣:这不仅是厦大校友感恩母校、回馈母校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厦大人传承“嘉庚精神”,弘扬爱生传统的生动体现。为何这么说呢?陈嘉庚先生认为,教育不仅让学生读书识字,而且应当养成德性,裨益社会。应该说,厦大学生从踏进校门第一天起,就能在厦大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以及流传的历史故事中,感受到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先辈们的榜样力量和懿行美德。

我在工作中接触了许多厦大的校友,在与他们的交谈中,陈嘉庚先生的宝贵精神永远都是最能引发共鸣的话题。受到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教育报国精神的感召,厦大校友一直践行着感恩奉献、饮水思源的文化理念,如今,这样的感恩情怀已成为厦大校友的集体印记。

澎湃新闻:厦大百年发展历程,校友们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荣:回望厦门大学百年发展历程,学校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广大校友的支持和帮助,这也是厦大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举两个例子,去年新冠疫情发生初期,在国内医疗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厦大海内外校友千方百计筹集物资,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帮助。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在此次百年校庆筹备工作中,不少校友为学校献计献策、捐款捐物,在所在地举办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让我们备受感动。

澎湃新闻:厦大校方用怎样的机制来保持和校友之间的良好沟通?

张荣:校友是厦大最宝贵、最忠实、最可信赖和依靠的力量。百年来,学校培养的40多万学生,奔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遍布五大洲和四大洋,如今很多校友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精英人士。校友工作是大学教育的延伸,校友会是校友与母校保持交流、维系情感的平台和纽带。目前在组织建设方面,我们已在34个省级行政区和福建各地市实现校友组织全覆盖。就世界范围来看,学校已在全球建立了100个一级校友会,在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均能找到厦大校友会的组织。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包括全球厦门大学金融校友联合会、EMBA校友联合会等特色校友会,并持续完善校院两级校友工作机制。另外学校还特别重视培养在校生的校友意识,每年均会从毕业生中敦聘优秀学生作为“年级联络员”,实现班级、年级、专业、院系均有校友联络工作者。

澎湃新闻:厦大校方用什么平台与校友联络情感呢?

张荣:我们目前有一个校友数据库、一本刊物《厦大校友通讯》、一个网站“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官网”和一张卡“厦门大学校友卡”;另外还积极运营“两微”(微信和微博)平台,为校友和母校建立沟通和交流平台。

澎湃新闻:在与全球校友沟通的机制方面,你们有什么创新吗?

张荣:2008年开始,厦门大学开始举办“全球会长秘书长联席会”,2014年,我们在此基础上升级为“全球校友会会长秘书长暨校友代表大会”,形成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工作机制,包括建立“全球先进校友会评选”机制,这极大提升了各地校友会的工作热情。凭借这样的机制,学校和校友之间共同打造和孵化了“校友励学金”、“校友导师”、“箪食瓢饮”和“微款大爱”等项目。

澎湃新闻:您曾对媒体说,厦门大学要建立的一流大学并非建第二个哈佛、耶鲁,而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厦大风格”的大学,您认为,“厦大风格”究竟是什么风格呢?

张荣:厦门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一流大学,是带有厦大风格的一流大学,并非其他学校的复制品。所谓的厦大风格,主要在几个层面体现,首先,和厦大地缘特点有关,我们说的海峡、海丝、海洋“三海”特色,既体现了地缘特点,也是厦大发展的着力点;其次,从区域范围内发挥的作用看,厦大是一所旗舰型、开放型的学校。旗舰型,即厦门大学不仅是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领头羊”,也是区域内高校文化、办学思想的引领者,对所在地区的发展担负着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开放型是指和社会有更多互动,对社会发展有更多贡献,同时也对全世界开放。再次,厦大风格还和学科优势相关,化学、海洋、经济、管理、法学、生命科学、公共卫生都是厦大的强势学科。这些学科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世界高等教育格局里所扮演的角色,所拥有的地位,同样也是厦大风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