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华全媒+丨这些“最美工作照”背后,有你不知道的故事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4月8日电(记者张海磊)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近几年随着生态持续向好,不少地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渐增多,一些多年不见的珍稀物种频繁出现。
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同时,有一群以山为家、以林为伴的巡护员,他们踏遍林区每个角落,巡山护林、打击偷盗、开展监测,不经意间留下的一张张“最美工作照”让人动容。
“巡护在海拔3500米至4300米之间,在巡护过程中看见斑羚105只、金丝猴30只、绿尾虹雉20只……这次天气不好,下了4天雪,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工作……”
这些内容来自余家华的朋友圈,每个月他会发布手写的巡护监测日记和照片。照片中有他们发现的金丝猴、斑羚、绿尾虹雉等野生动物,也有他们拆除的盗猎者放置的钢丝绳套。除巡护内容外,他也会发几张工作照,而这一张张照片让人印象深刻。
↑余家华(左一)和村民在巡护中。(照片来源于余家华朋友圈)
一张照片中,71岁的余家华和两名队员在山顶上,他们弓着背,弯着腰,背着包裹,在膝盖深的雪地里吃力地往上走。而这种场景几乎是他们巡护的日常。
九顶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北方向。靠山吃山,阿坝州茂县凤仪镇茶山村村民余家华14岁就学会打猎。到20世纪90年代,九顶山上几万亩的植被被破坏,野生动物数量也急剧下降。“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看着大量被烧焦、被猎杀的动物尸体,余家华和弟弟放下猎枪,开始巡山反盗猎。
拆除钢丝绳套,宣传保护,上山巡护……这些事从1995年开始,他们自发干了26年。巡护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余家华的侄儿、儿子、女婿、孙子、外孙……一家三代人上阵。他还发动周边4个乡镇13个村庄共计500余村民直接参与巡山。在余家华的倡导下,他们成立了一支农民巡护队。
↑九顶山上的农民巡护队。(照片由余家华孙子余彪提供)
26年的巡山路并不容易。他们常年行走在海拔3000到4000米的高山上,吃着干硬的干粮,喝着融化的雪水,一趟巡护行走几十公里。九顶山岩壁陡峭险峻,有的地方他们只能拄着树枝,慢慢向山上爬行。
↑余家华展示巡护中他们拆除的盗猎者放置的钢丝套绳。(照片由余家华孙子余彪提供)
“趁着还走得动,就多上几次山。”从壮年到暮年,这是余家华对九顶山的执着。
2020年底,记者到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唐家河区域采访时,听说白熊坪保护站有一个年轻人本想来山里待一段时间,结果一待就是近6年。
年轻人叫顾伟龙。当看到保护站招募志愿者的信息时,曾经学医、在货轮上当二副的他果断报名。2015年7月,他来到唐家河。
白熊坪条件恶劣是出了名的。曾经夏天雨大洪水多,冬天没水没电,用水得去河里扛回来,出去一趟要把几周的菜屯够。
↑在唐家河,顾伟龙正在使用望远镜观察野外动物的活动情况(2020年1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除了生活不方便,工作中还有危险。2016年,顾伟龙曾被野猪撵。那次,他在巡护途中正要过河,耳边清澈的河水声,掩盖了旁边动物的声音。这时,两只野猪带着五六只小猪就在距离他五六米的地方。顾伟龙转身就跑,跑了50多米后跳进河里,野猪才停止追赶。还有一次是碰到羚牛。当时顾伟龙与另一个巡护员正在巡护,他们一前一后相距100米左右。突然,在眼前既窄又陡的坡上,一只没站稳的羚牛正往下滑,此时顾伟龙正往坡上走,眼看羚牛距离他10米左右,顾伟龙来不及多想,连滚带爬拼命跑,才脱离危险。
不愿离开是因为在这有成就感。现在他几乎能辨认出唐家河的所有动物,参与了唐家河智能反偷盗系统的开发,主要负责黑熊行为研究的项目,带领孩子们走进大山感受自然教育。
保护站的照片墙上有一张顾伟龙的工作照,照片上他和几个年轻人身穿迷彩衣,聚在一起,他们脸上的笑容代替了巡护工作带来的疲劳。
跑监测途中,顾伟龙和小伙伴们的自拍。(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这里最开心的是每天都能遇到野生动物。”这是年轻人顾伟龙对唐家河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