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在创新和发展中重新定义乡村”——纽约博物馆展览讲述中国乡村巨变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4月15日报道 (文/杨士龙)
“中国正通过不断投资基础设施、扶贫和技术创新,对广阔的农村地区进行彻底的重新定义。”不久前在纽约举办的“乡村,未来”特展上,荷兰建筑学和社会学学者斯蒂芬·彼得曼对《参考消息》记者说。
近日,由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设计,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共同参与的“乡村,未来”特展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落下帷幕。这个特展2020年2月20日开幕,开幕三周后一度因新冠肺炎疫情在纽约暴发而中断,之后随着疫情缓解,再次重新对公众开放,历时一年。
该展览通过展板、模型、海报、视频等多种方式,关注全球城市以外地区发生的深刻变化。其中涉及中国的内容从庄子《逍遥游》阐述的自然哲学,到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再到当代中国乡村的形态面貌和生活方式——主要包括集体经济、文化旅游、农村电子商务、高科技农业四部分,并通过对比近年来中国、欧洲和美国乡村的发展数据,展现出中国乡村的巨大变化。
中国乡村的发展前所未有
谈及中国乡村的变化,展览的主要策展人之一彼得曼说:“我来自欧洲,同样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大陆。有些事情进展缓慢,有些事情进展迅速。但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是我从未见过的。”过去几年,他一直在中央美院担任有关中国乡村转型项目的客座教授。
彼得曼说:“过去四年(东风村)发生的变化比我在荷兰30年看到的还要多,所以事情进展得很快。”位于江苏省的东风村是中国众多淘宝村中的一个,也是他在项目中的研究对象。
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政府和民众在乡村设计方面广泛而持续的政策和创新举措。“拥抱新事物对中国人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这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我想带回国尝试的事情。”
同样来自荷兰的参观者巴尔特·范丹说,在荷兰,想要推行风力发电或者太阳能项目比较困难,因为人们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却不重视大局利益。而在中国,民众则更愿意相信政府的决策,“我想这是我们最大的不同”。
“中国人有能力把我们认为不可能混合的东西混合起来,这是另一件特别棒的事情。”彼得曼表示。
库哈斯表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乡村应该成为其他地区效仿的榜样。“令人震惊的,也是我最钦佩的一点是他们从不放弃尝试,不断努力进取。”
观察中国进步的独特窗口
展览中,由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团队策展的“中国乡村新篇”成为展览的亮点之一,呈现出中国乡村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个展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长时间驻足,他们仔细研究数据对比,还饶有兴致地围在介绍中国普通乡村住房结构、人口规模的模型旁仔细端详。在仿建的村委会环形会议室展区,靠墙摆放了许多政策文件,参观者纷纷坐下,研究起墙上的中国各级政府行政架构图。
另一位参观者斯特凡说,展览中的一些数据让他看到中国近年来的变化,例如铁路公路网建设情况,还有中国现代农业取得的进步。他指着不远处的一架用于喷洒农药的无人机说:“这就像一台会飞的拖拉机,令人印象深刻。”
斯特凡还说,他对展览中有关中国政府架构的内容尤其感兴趣,还拍下照片打算回家继续研究。“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内容,媒体的报道往往非黑即白,了解越多越有利于理解事实本身。”
彼得曼说:“这是一个独特的窗口,让西方人看到今天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说,我们对这个国家有很深的兴趣,因为它太大、太多样化,并且不被了解。他们将“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来到中国”视为一种使命,让这些人了解、理解和喜爱中国,也许有时也会批评,但这只是为了寻求一种新的关系。
彼得曼说:“这是一个关键时刻,中国在经济和许多层面上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玩家之一。我认为这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责任,去更多地交谈,去倾听,去理解,并努力建立这种关系,因为这可能是我们未来最重要的关系。”
他说:“要在美国展示这一点,以更友好的语气、更巧妙的语气、更有吸引力的语气和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展示中国的另一面。”
乡村价值应受到更多关注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人们往往强调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人们预测,到2050年,80%的人类将生活在城市,20%的人类将生活在农村。”库哈斯说,如果农村被忽视,得不到维护,地球就无法成为一个适合生存的美好家园。
来自纽约本地的参观者贾妮斯女士认为,人们必须考虑到未来。中美两国既存在差异,也面临相似的问题,比如如何保护农村地区。
库哈斯表示,在世界面临不可避免的全球性挑战,对所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长期影响的情况下,能在纽约这个世界人口稠密的城市展出强调乡村价值的展览,具有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