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月份CPI同比由降转涨 物价总体稳定 来源:中国网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CPI环比由上月上涨0.6%转为下降0.5%,同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4%;PPI环比上涨1.6%,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同比上涨4.4%,涨幅比上月扩大2.7个百分点。无论CPI还是PPI,其波动幅度均处于合理区间,物价形势总体稳定。这既反映了一段时期以来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也反映了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向好的态势,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CPI环比由涨转降,同比由降转涨,共同特点是食品价格下降,非食品价格上涨。从环比看,受春节后需求季节性回落影响,CPI由涨转降。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1.6%转为下降3.6%,影响CPI下降约0.7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2%,但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从同比看,由于翘尾负向影响大幅减弱,CPI由降转涨。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7%,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1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7%,影响CPI上涨约0.56个百分点。
PPI环比和同比涨幅均有所扩大,是生产资料价格和生活资料价格同时上涨所致。从环比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PPI涨幅比上月有所扩大。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涨幅扩大0.9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2%。从同比看,PPI涨幅比上月也有所扩大。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8%,涨幅扩大3.5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1%。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3%,一季度核心CPI与去年同期持平。不过,作为先行指标的PPI对作为滞后指标的CPI具有一定的传导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国内需求侧景气恢复上扬导致的PPI上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CPI顺势增高,或造成二季度CPI温和抬升。
物价关系百姓生活,也关系经济平稳运行。物价涨跌幅度过大,超出合理区间,造成较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对民生、对经济都是不利的。因此,保持物价平稳是历来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一般而言,CPI小幅上涨,比如控制在3%左右,则有助于刺激需求和提升经济景气,起到活络经济的作用。因此,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年度预期目标中,我们基本上把3%的涨幅作为CPI波动的合理区间。比如,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CPI涨幅确定在3%左右。
当前,新冠疫情的影响持续存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恢复也不平衡。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六稳”与“六保”相结合,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不“急转弯”,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现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是物价总体稳定的可靠保障。虽然美国1.9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给全球经济带来较大通货膨胀压力,但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对冲可能的外部冲击,使物价水平不至于深受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
食品价格在CPI中占的权重较高,稳食品价格成为保持物价平稳的必要一环。近年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一直是稳物价的重要抓手。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到稳定和发展生猪生产,从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到加强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稳定食品价格从而保持物价平稳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今年以来我国猪肉市场明显降温,3月份猪肉价格环比下降0.9%,降幅比上月扩大7.8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8.4%,降幅扩大3.5个百分点,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恢复生猪产能有很大关系。
受去年以来全球各国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出现结构性上升。此外,很多产业链上游开工率因疫情影响大幅下降,导致产业链整体供给不足,也助推了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已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保持物价平稳的新课题。对此,需要一方面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通过企业调整采购策略、控制采购成本、优化供应商结构等积极应对。应该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总体上是有限的、可控的。
由此,可以预期,在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宏观政策有效调控下,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从而稳经济、顾民生是有信心的,也是有基础条件的。
张德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