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评论】“升学有用,读书无用”,期望“教育改变命运”还正确么?

时间:2021-04-19 16:47:54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评论】“升学有用,读书无用”,期望“教育改变命运”还正确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

与此同时,教育部作出部署,明确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继续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实施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专项计划的实施区域、报考条件、招录办法等相关政策保持不变。

这两条消息结合在一起,被不少舆论解读为,“寒门出贵子不容易”,“应该让更多寒门子弟圆名校梦”。

在笔者看来,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值得尊重,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后,还继续流行围绕“寒门贵子”的话题,只会加剧社会的“名校情结”和教育焦虑。要让更多农村生、贫困家庭学生有属于自己的出彩的人生,需要关注的不是少数能进名校的“贵子”,而是要拓宽所有学生的成才选择,构建让每个学生出彩的教育体系。

在当前的语境下,“寒门贵子”指的是那些考进名校的农村生、贫困家庭学生。按照我国高校的招生计划,985高校全国平均录取率不到2%,211院校的全国平均录取率不到5%,而农村学生进名校的比例就更低。

以升入名校来论“贵子”,首先会让大多数农村学生、贫困学生看不到成贵子的希望。近年来,我国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但“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却增多,这是因为虽然大部分农村生都能上大学,至少读高职。但进名校的只有不到5%,这比高等教育精英时代的毛入学率还低。

其次,以名校学历论“贵子”,本质是“唯名校论”,按照这种“贵子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未来只有那些一路名校,甚至要读到博士、博士后的学生,才能算“贵子”。

再者,一些农村学生真以为考进名校,就能改变命运,但由于没有清晰的学业发展规划,目标缺失,陷入迷茫之中。近年来,一些考入985高校的学生,就吐槽自己是“985废物”、“小镇做题家”,但这并没有唤醒大家对“教育改变命运”、“唯学历论”的反思。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20年间,已经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普及化阶段。但全社会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仍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

这带来两方面严重问题。

其一,与“教育改变命运”对应的是,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这名来自农村的博士生,不恰恰说明读书改变命运吗?为何还会有读书无用论呢?能考上名校的农村生不超过5%,对这部分农村生来说或可以“改变命运”,而对于那些不能考进名校的学生呢?在初二前辍学、或者上了中职后还是“打工”,为何还要读中职呢?

“教育改变命运”让读书成为极为功利的事,求学变为“升学有用,读书无用”。构建学习型社会,让每个学生都愿意读书,接受教育,应该形成“教育完善人生”的新教育观。

其二,与“贵子”对应的实质是“人上人”观念,这教育孩子要成为“人上人”而非“人中人”。

我国90%的农村大学生在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求学,他们是农村大学生的绝大多数。他们所读的大学经常被调侃为“烂大学”,甚至“不是大学”。

如果不能改变这种教育生态,只关注“寒门贵子”,会让更多寒门孩子接受更差的教育。因为怎么扩大名校的招生数,能进名校的农村学生终究也不会超过10%。

我国于2012年实施的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也被一些舆论解读为给寒门子弟“命运上升”的通道。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种解读就在告诉那些上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农村生,你们的命运无法改变。

在笔者看来,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并不是给寒门子弟“命运上升”的通道,而是补偿公平而已,这是因为农村学生接受的教育相对于城市学生更为薄弱,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补偿,以此推进高考公平。

盯着少数名校,来追求成为“贵子”,不论对宏观教育发展,还是对个体成长,道路都会越来越窄。只有消除学校的三六九等,办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让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教育焦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需要政府有新的教育发展观,全社会也应有新的人才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