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中国援外“桃李不言”的方式面临挑战!我们做了好事要留名
原标题:援外,做了好事要留名
宋 微
目前全球疫情形势更加严峻,中国对外援助也再度受到不少关注。我们发现,每每到国际发展援助出现重大缺口时,中国对外援助都会被西方一些媒体和势力“重点照顾”。它们出于地缘政治考虑,炮制所谓“新殖民主义论”“能源资源导向论”“漠视人权论”“破坏环境论”“滋生腐败论”等等毫无根据的奇谈怪论,试图抢占国际舆论场高地,抹黑中国在受援国当地的形象。
中国对外援助属于南南合作范畴,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受援国搞权力层级,我们与受援国之间是实实在在的、平等的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因此,我们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贯恪守低调的作风,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充分尊重受援国的自尊心。然而,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化,我们桃李不言的方式也面临挑战,一方面,一些受援国内部多个利益相关方在政治博弈过程中,难免将中国援助作为攻击执政党的口实。另一方面,西方一些国家的舆论攻击和表面功夫也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中国在一些非洲国家实实在在援建学校并交付使用后,美国“和平队”派去了几个志愿者去支教,被受援国民众误认为只有美国才关注当地的教育水平提升。
基于这些情况,我们在对外援助过程中,需要做好事留名,积极塑造舆论环境:
一是重视信息披露,提高数据的透明度。截至目前,关于中国对外援助数据的公布仅仅局限于三版白皮书,信息量远远不够,造成了一些西方机构利用媒体公布的碎片化信息对中国援助进行估算和攻击。因此,亟须扩大中国对外援助的媒体宣传力度,化解西方舆论攻击。
二是加强与受援国非政府组织以及民间团体的沟通与交流。切实了解援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当地人民的迫切需要,从而为下一步的援助工作找准方向。同时,很多受援国政府支持构建“公私伙伴关系”(PPP),鼓励国际援助方与当地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希望能够在广泛的发展合作中实现技术的转移。未来,中国在制定对外援助规划、设计具体的援助项目时,在征询受援国政府同意后,可以进一步征询受援国当地智库、非政府组织以及相关社区的意见,旨在提升援助项目的有效性,主动为中国援助塑造积极有利的社会大环境。
三是适当发挥中国民间组织的力量和优势。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资金参与到援助中,既可以扩大援助的规模和领域,也可以凭借其“非官方”的身份,更好地与受援国当地人员进行交流。
四是拓展与国际多边发展机构的伙伴关系。联合国等多边机构的优势在于其推动全球发展合作进程的重要影响力,特别是在发展议题设定、发展筹资等方面作为规范和标准的制定者,拥有权威性和合法性。多边机构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具有独到的发展视角和强大的专业能力,可以有效弥补我们在一些方面的短板。▲(作者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