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打工人心声:拒绝加班,是我对劳动节最大的尊重

时间:2021-05-01 12:47:32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果壳

在累死人的调休连轴转之后,打工人们终于迎来了一个5天劳动节假期,也是真正属于打工人们自己的假期。为了过一个安心的假期,有些朋友或许今晚还要加班。如果你正是其中的一员,那么恭喜你——你恰好违背了劳动节的初衷。

实际上,劳动节的起源,和我们法律现行的“8小时工作制”有关。对,你没看错,劳动节就是为了庆祝我们来之不易的每天8个小时、每周40个小时不能再多了的工作时间。虽然很多社畜996身不由己,但合理的工作时间是工作者权益的核心,也是劳动节的核心。

不过,为什么是8个小时?这个时长有什么讲究么?

8小时是怎么来的?

在工业革命初期,许多工厂工作条件恶劣在逐利的资本家压榨下,许多工人的工作时长甚至达到了16个小时。失去耕地、来到城市养家糊口的工人们别无选择,过着睁眼就是机器轰鸣、一直到睡觉之前都不得休息的日子,工资也很微薄。

许多工厂在那时候都是日夜连轴转。以纺织行业为例,工厂都是以一个中央燃机为总动力中枢,或者坐落在水边,通过湍急的水流驱动巨大的水轮,再用皮带传动,给整个工厂供能。冷却和重启内燃机会耗费大量的燃料,而水车的操控也是一件大事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工厂不要停下来,让工人们连续倒班工作。

在漫长的工作时间和恶劣的工作环境的压迫下,工人开始想办法反抗。有砸机器的,有罢工怠工的,当然也有组织起来争取权益的。但一天“应该”工作多少小时,当时的人们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概念。在19世纪初期的一众朴素的理论家里,有一个人叫罗伯特·欧文(Robert Own),是来自英国威尔士的乌托邦主义者。他出身贫寒,后来通过努力积攒了一些资本,当上了小老板。不过他对世界大同的兴趣要高于挣钱的兴趣。他提出要提高福利、要做慈善、要劳逸结合,还提出了“工作8小时,休闲8小时,睡觉8小时”的口号。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李大钊向大家介绍了欧美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斗争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李大钊向大家介绍了欧美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斗争

虽然这个口号后来还传到了美国,被美国工人念得朗朗上口;在那时候,欧文的社会实验还是失败了——“只”工作八小时,在当时的英国还是一个奢求。

但真正实现了压缩工时的斗争,还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人们和资本家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代表工人的工会,不断争取自己的权益,让各个地方、各个层级的政府制定限制工时的条款。在英国,女工和童工先争取到了限制工作时长为12小时的条款,紧接着是法国工人的12小时。在美国,费城工人争取到了10小时,随后也有几个州立法规定了10小时的劳动时间。

就这样,各地的工人运动逐渐开始积攒力量,并发展成全国性的、甚至国际性的运动,并开始向争取8小时进展。1867年,芝加哥工会推动伊利诺伊州制定了限制工时的法律,然而法律中却包含了一条“雇主可以自由和工人签订工时合同”,这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漏洞。对此相当不满的工人和工会,在1867年5月1日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活动。这次活动还扩展到了美国各大城市以及欧洲,成为了五一劳动节的起源。

1912年5月1日,美国纽约劳工自发纪念五一劳动节丨The Library of Congress1912年5月1日,美国纽约劳工自发纪念五一劳动节丨The Library of Congress

8小时工作制,不仅成为了各方奋斗标准,也成为了一个国际惯例。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建立,劳工大会通过的第一项公约就是工时公约,规定每周最长只能工作48小时——由于当时每周工作6天,这也相当于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国际劳工组织是《凡尔赛条约》的产物,具有了国际意义上的约束力(但此条约美国国会没批,这是后话了)。

缩短工时是社会潮流

如果你认为关于工时的斗争是工人单方面推动的,那就错了。实际上,政府部门乃至工业界也出了一份力。减少工时、提高工资,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共识。毕竟,社会的繁荣不仅仅需要生产,也需要消费,更需要资本的投入和技术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堆人力。

1869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尤利西斯·格兰特(Ulysses S。 Grant)带头签署了一项法令:在不降薪的情况下,把政府部门的工作时间减少到了每天8个小时。1898年,矿业工人争取到了8小时工作时间;1905年,8小时工作制成为了印刷行业的行规。

尤利西斯·格兰特雕像丨pixabay尤利西斯·格兰特雕像丨pixabay

20世纪到来之后,福特工厂更是史无前例地将“工人福利”一事贯彻到位。亨利·福特(Henry Ford)发明了所谓的“福特制”,即流水线标准化作业的形式。在他看来,大规模机器作业、大规模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规模消费是分不开的。他希望工人们不仅能要体面地在工厂工作,还能要体面地下班,体面地买得起自己造的车。他把自己的工厂作为“模范社会”,不仅给一些高等级的工人提供了每天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优待,还为他们开出每天5美元的薪水的福利(相当于今天的70-80美元),是其他工厂的两倍。

其他大厂,比如三大轮胎制造商之一的固特异和著名的零食生产商家乐氏,为了吸引更多优质的劳动力,也都跟进了8小时制。家乐氏的老板维尔·凯斯·凯洛格(Will Keith Kellogg) 甚至提出了“6小时工作制”,并在自己的公司里推行。美国大萧条之后,为了提振就业、让工厂多雇点儿人,各界也讨论过6小时工作制的可能性,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施行。

压榨劳动力的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到了末路,整个工业界都在寻找更好的提升效率的方式。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虽然带来总成本的提高,但这只是暂时的。它会促进企业寻找更高效的增长方式,包括更多资本投入、智力资源投入、更新更好的机器、管理上的创新等等。

因而,8小时工作制、充足的休闲时间、提高的福利和消费水平,共同造就了社会的繁荣。

8小时的未来?

所以,为什么是“8小时”?

这个工作时长背后,并不是对工作时长限制的科学研究,而是长达一个世纪的多方博弈,最后达成的“国际惯例”。8小时的时长,也方便许多工厂安排所谓的“三班倒”轮班。双休日施行之后,原有的48小时工作制变成了40小时;现在,欧洲一些国家正在尝试35小时工作制,有的地方是缩短了每天的工作时间,有的地方则是周五提前下班。

如今的工作类型,也与过去不一样了 如今的工作类型,也与过去不一样了 | Pixabay

调整工作时长的尝试,也与工作类型的变迁有关。

过去的工人斗争,核心在于工作时间和薪水。毕竟,在流水线上的劳动比较一成不变,上几个小时的工,就做几个小时的东西。后来许多办公室文员的工作也类似,比如处理文件、操纵机械进行计算等等。但是,现在许多工作的产出,根本无法用工作时间来衡量。比如许多智力工作,呆在办公桌前呆上8个小时、6个小时还是和10个小时,并没有本质区别。

甚至,长时间工作造成的疲劳和倦怠,还反而会让工作效率降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缩短现有的8个小时工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改善工作环境和气氛、提高员工满意度和身心健康等等。许多科技和创意领域的公司,干脆取消了工时的限制,员工在工作时间可以自由地健身、娱乐,只要按时出活儿就行。

8小时工作制,其实也正面临着它摇摇晃晃的未来。一方面,8小时工作制或许可能也会在某一天成为历史;而另一方面,已经被打破的8小时工作制却也不见得是更好的选择——所谓的“灵活工作制”可能会变成全天工作制,长工时的合同被包装为雇佣双方“你情我愿”等等。

然而,不管工作的环境和内容怎么改变,前辈们的斗争史教会我们最重要必须要牢记:人不是工作的手段,而是工作的目的。

祝你过一个“合格”的劳动节,无需超时工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