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科普博览大家庭
格致论道讲坛(ID:SELFtalks)
杨维康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申专家
新疆,从海拔200米以下的艾丁湖到海拔8000米以上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包含了十几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类型,每一种生态系统类型都有多姿多彩的野生动物,造就了新疆特别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
其中,新疆荒漠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两种大型濒危有蹄类动物——野驴和野马。
观察蒙古野驴
蒙古野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种群数量不超过8000只,其中有6000多只分布在新疆,主要生活在中国和蒙古国相邻的大戈壁上。
看看它们的外貌,如果拿野驴跟家驴相比较的话,可以说野驴神采奕奕,家驴垂头丧气。
野驴
跟野驴同一分布的还有一种荒漠羚羊——鹅喉羚,大家可能在戈壁滩上见过,是一种特别可爱、特别灵巧的小羚羊。
鹅喉羚
要想研究野生动物,首先要找到它们。所以我们会驱车进入保护区或无人区,拿着高倍望远镜站在车顶上登高望远,去寻找野生动物。
我们使用的是20~60倍的高倍望远镜,一个环视扫描可以把半径4千米内的动物给找出来。当然这需要专业训练,非专业的人在高倍望远镜下观察会晕、会呕吐。
这张照片是我们在零下30℃条件下进行野外观察。零下30℃是什么概念呢?一是在车外3分钟以后手和脚就没有感觉了,二是配备锂电池的数码相机最多只能拍三四张照片,然后就会显示电池为零,不得不拿到车里用暖风机吹热后再接着拍摄,如此反复。
到了夏季,有时候我们会在40℃的高温下工作,但必须要穿长袖长裤,否则皮肤会被晒坏。
这张照片显示的是我们在高倍望远镜下看到的野生动物的样子。当我们在偷窥它们的时候,它们也在看我们,彼此是平等的。
这张照片上有一群蒙古野驴,有几只正朝我们奔跑过来。原来那里是个水源地,在七八月的时候,整个保护区非常干旱,可供饮用的水源地非常稀少,大批野驴会聚集在那里饮水。
这张照片是怎么拍摄到的呢?当时我带的一个研究生是第一次去保护区,出发之前我提醒他观察野生动物一定要悄无声息。
结果翻过山头有群野驴突然出现在我们跟前,我还没来得及做手势让大家静音的时候,他就大声高喊:“野驴!”并且冲向驴群,结果所有的野驴绝尘而去。他连忙承认错误,但我理解他第一次发现野生动物后那种兴奋的心情。
我们寻找野驴的第二个方法是分辨它的痕迹。下面这张照片是在保护区拍的,保护区是无人区,怎么会有这样错综交叉的道路呢?实际上这是野驴走出来的路。
正所谓“世上本没有路,驴走的多了就变成了路”。
在这条道上仔细看能看出什么?这两张照片利用一支笔作为参照物,可看出左边这张照片显示的驴蹄印大一些,右边这张照片显示的驴蹄印小一些,说明这是妈妈带着孩子在往前走。
大驴和小驴的驴蹄印
所以驴道可以反馈给我们很多信息,我们甚至可以根据驴蹄印的新鲜程度判定是今天早晨刚走过去的,还是已经走过去几天了;根据蹄印的交叠程度可以判断大概是三五头驴过去,还是三五十头驴过去了。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野驴以及其它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它们吃什么,它们有没有足够的饮水地,它们生活在哪里,它们生活得好不好,如果出现问题怎么解决等等。
吃什么以及能不能吃饱对蒙古野驴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的研究方法很直接,那就是研究野驴的粪便,因为食物和粪便是有着直接关联的。我们去采集野驴的粪便,而且是越新鲜越好。
观察记录完一群野驴后,我们开车冲过去,野驴自然是狂奔而跑,但总会给我们留下一些粪便,我们就可以捡来研究。
排粪便是它们紧张时自然的反应,排完粪便就会放松,而且会减轻身体的重量,更利于加速。
新鲜驴粪的味道,一绝!
2003年1月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们捡到了粪便,很开心地上了车,刚开了一分钟,我们的司机就受不了了,赶紧把车窗摇下来了,那个新鲜驴粪的味道简直没法形容。
第二个月我们又找那个司机师傅,让他跟我们去保护区研究野驴,他仍心有余悸地问:“你们还去捡野驴粪吗?”
通过粪便,我们会做一些植物样方的调查。
简单的原理是,植物不可能被野驴完全消化,总会有一些残渣,把粪便中的残渣分离出来,再进行显微观察和分析。
我们知道每一种植物细胞壁的大小和形状是不一样的。我在野驴的粪便中看到了40多种不同植物的细胞壁结构。
把保护区中所有种类的植物全采集回来进行对比,就会知道这40多种植物细胞壁结构分别属于哪种植物,确定野驴吃哪些植物以及这些植物在野驴食物中的组成比例,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且评估放牧家畜与野驴的食物竞争强度。
通过对食物的研究,我们就能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濒危动物保护措施。
野外工作的春夏秋冬
下面这些照片展示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景。这是经常发生的陷车场景,幸亏我们的小伙子都年轻力壮,三四十分钟就能把车挖出来。
这是我们在午休。野生动物夏天一般早晨5点多钟开始活动,我们也开始观察。正午烈日炎炎,它们就休息了,我们也无所事事。到了下午7点它们又开始活动,我们又接着观察。
那么12点到7点这段时间怎么办呢,也没别的地方去,只好把脑袋钻到车底下,以防晒晕,就这样躺几个小时,静等太阳西下。
在野外吃什么呀?我们是套餐制。A类套餐是方便面、咸鸭蛋、火腿肠。套餐B是馕、咸鸭蛋、火腿肠。我曾经有个记录就是连续吃了7顿的方便面、咸鸭蛋加火腿肠。
我想我给我的学生最深的印象可能不是我的学术水平或为人师表,而是我吃方便面的能力。他们都惊讶于我怎么吃得下去,我说无论吃什么总比不吃强,毕竟我们还要干活。
野外工作很辛苦,但工作之余我们也会娱乐一下,给自己找一些乐子。
在人们的想象中,大漠是一派苍凉、荒芜的景象。其实,戈壁沙漠是非常美的。在荒漠的土壤里保存了各种植物的种子,这些种子可能10年、20年都不会萌发,但某一个时间它们会突然萌发,一起努力地向上生长。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春赏花
如果荒漠中难得一遇的一场降雨发生在春季,温度正好,降水有了,这时候所有的植物开始萌发。暴雨过后3天荒漠是这个样子,像是一个巨大的花园,几十平方千米的面积上都是这种植物。我们叫它小甘菊,有着一股淡淡的香味,特别美,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回报。
夏望云
在夏季,我们干活干累了,就席地而卧,看看天上的云,谈谈人生、理想、爱情与事业。
秋观鸟
到了秋季,一场秋雨过后,低洼地积水,成千上万的候鸟会停留在水源地饮水。那种万鸟齐飞、百鸟争鸣的景象是非常震撼的,这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
只有你经常深入保护区,才能有幸遇到这种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景象。
冬听雪
这是一张冬季拍的照片。我们在保护区的道路上开着车,突然我说停车,距离我们车辆10米外的地方有一只鹅喉羚正在吃草,它抬头看着我,我怕会惊到它就没有把车窗摇下来,用相机拍了一张。
万物寂静无声,我们就这样对视了大约20秒钟。如果用一句歌词来描绘这个场景的话,那就是我们慢慢听雪落下的声音。
让野马回家
讲完了野驴我们讲讲野马。野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家马的区别是,它的鬃毛短而直立,它的尾巴更像驴尾。毛短而稀疏。野马是一个具有悲情色彩的物种。
全世界在1878年之前只知道一种野马,就是欧洲野马。欧洲野马在1876年野外绝迹。
普氏野马
1878年普氏野马的存在被正式报道
1878年,一个叫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俄国人在新疆考察时发现了这种野马,并采集了标本。
报道出来,全世界轰动。这时大家才知道全世界有两种野马,还有一种叫蒙古野马,或者叫普氏野马。上天的安排就是这么完美。
1969年国际保护组织宣布野马野外灭绝
自从被发现以后,由于长时间的捕猎,还有过度放牧导致草场和水源地被占用。
1969年,也就是普氏野马被发现的90年后,国际组织宣布普氏野马野外灭绝。自此仅有的两种野马都在野外消失。
1890年被捕捉的13匹野马幼驹是目前全世界野马的祖先
在普氏野马被发现的第12年,一个叫格里格尔的德国人来到中国,他捕捉了53匹幼驹运回德国,进行人工饲养,其中13匹活了下来。
全球现在所有的野马都是这13匹野马的后代。
随着欧洲和美国圈养野马数量越来越大,欧洲成立了国际野马组织,该组织有一个终极目标,就是想让野马回家。
野马的家不在欧洲也不在美国,在我们新疆,在中亚的荒漠。
所以他们联系我国政府,说愿意运回一批野马,建立野马繁育中心,开始人工驯养野马。
1985年建立的新疆野马繁育研究中心
我国政府积极响应这件事,于1985年在新疆吉木萨尔县建立了野马繁育中心。
1985~1991年间,通过国际野马组织陆陆续续从英国、德国和美国引进了18匹野马。经过精心饲养,到2004年的时候,我们已经繁育超过200匹野马了。
在这个过程中,2001年我们尝试了野马的野外释放。
大家知道,把濒危野生动物圈在圈里,数量再多没有实际的真正价值。
对于保护生物学来讲,终极目标是让野生动物回到它的家园,回到自然界中,这才叫真正的保育和恢复。
德国专家考察野马
有两个德国专家从哈萨克斯坦经由北京回德国,中间在乌鲁木齐停留两天,他们联系到我,说想要了解新疆野生动物。见面时我问他们在哈萨克斯坦干什么,他们说是去看养在那里的十几匹野马。
我说你们看那里的野马干什么,我们的野马繁育中心有100多匹野马,野外放养了30多匹野马。他们说,真是这样吗,我们不知道呀,我们只知道给了你们18匹野马,然后被你们全养死了。
我带他们到野马中心去看野马,到野外去看野放的野马,他们看完之后叹为观止,说原来野马不仅没有被你们养死,还养得这么好。于是他们说,你们还要不要马,我再给你们运一些马过来。
我们当然需要,因为200多匹野马都是18匹野马的后代,严重的近亲繁殖会出大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新鲜的血液。他们答应给我们6匹雄马。
于是我们开始谈判。我作为野马中心和德国科隆动物园的联络协调翻译负责人。经过两年谈判,最后谈成将6匹野马运到乌鲁木齐。
在谈判过程中出了一个问题,对方提出运费要由我们这边出。野马中心的主任问我怎么办,我说那就不要了,并且告诉了对方。第二天对方说可以想办法找基金会筹措运费,最终解决了运费问题。
2005年从德国引进6匹野马
2005年9月7日,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个大型货机在乌鲁木齐降落了。其间还有一个小插曲。
飞机从慕尼黑起飞,在阿拉木图卸些货物,终点站是上海,不在乌鲁木齐停。我们马上跟新疆航空公司机场联系,机场方面同意给我们破个例,让飞机停留30分钟,把6个箱子卸下来。
德方还对乌鲁木齐机场能不能降落大型货机有疑问,结果完全没问题,世界上所有的大型货机都能在这里降落。
终于到了标志性时刻,2005年的9月7日飞机落地,我们迎来了远道而来的野马。
将野马运抵繁育中心
由警车开道,6匹宝贝野马被运送到野马繁育中心。其中3匹野马配了一些母马后被放野,还有3匹野马留在繁育中心作为种源,来改良马群的基因。这些照片展示了当时野马卸货和开箱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野马放野是一个科学问题,不是说把箱子打开把马放出去就完了,不是那么简单的。
首先是因为野马已经离开家园100多年了,它对这里环境的适应能力如何我们需要评估;第二,释放野马的区域一定是春夏秋冬都得有草,都得有水,人类活动的干扰还要少。
在野外考察选择野马野放点
我们在新疆喀拉麦里山保护区千挑万选选定了三四个可以放野马的区域。这是我们在野外的照片,从2005年到2007年,我们一直在干这个事,马应该往哪儿放,应该怎么保护,水源地的考察等等。
在野外考察水源地
我们知道,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是我们有语言而它们没有。
我们的交流是非常高效的,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是非常精准的。但是动物怎么交流?
野马挠痒
两匹马正在吃草,有一匹马突然不吃了,昂着头跑到第二匹马那里去了。第二匹马也停下来不吃草了。第一匹马走过去在第二匹马肩胛骨靠后的位置咬了一口,令人想不到的是,第二匹马也在相同的部位咬了第一匹马,然后各吃各的草。
野马挠痒
原来,这是野马挠痒的方式。马有一个部位它自己是挠不到的,就是肩胛骨靠后的位置。第一匹马痒了想让第二匹马帮它挠痒,于是先去挠它相同的部位,第二匹马立刻明白了。
野马还有一个行为很令人感动。2003年的时候第一匹野马在野外出生,刚出生的小野马在三天之内主要是吃奶、睡觉,移动能力很差。清晨的时候,妈妈给它喂完奶,守在旁边,让太阳晒着它,它会很温暖。
妈妈呵护小马驹的行为
在太阳特别晒的时候,妈妈会站在小马身边给它遮荫,随着太阳的移动,妈妈也会不断地转动,始终保证中午最炎热的几个小时里小马在它的阴影里。
这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不能吃不能喝地守护着它,这就是母爱在野马身上的一种体现吧。
野外自由驰骋的马群
截止2018年,喀拉麦里山保护区已有超过20群野马,总数量超过200匹,形成一个稳定庞大的种群。
让野马回到它们的家园,在它们的家园驰骋,这个工作我们还会继续做下去。
保护野生动物
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的铁路和公路里程分别达到13万千米和480万千米;2020年新疆铁路总里程将达到1万千米,公路总里程达到19万千米。
日益增多的公路和铁路交通工程对野生动物构成严重的威胁,它会切割野生动物的生境和栖息地。
野生动物被撞死的事故
这些切割会把野生动物隔绝,没有办法穿越,没有办法通过,很多濒危物种极有可能面临灭绝的危险,而且公路有可能成为野生动物的直接杀手。
野生动物被撞死的事故
对于为了生存所需必须穿越公路的野生动物,如果来往车辆速度过快、没有一个通道的话会发生车祸,这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解决的办法是,动物从上面过去,车辆在下面走,互不干扰。或者是像青藏铁路那样,架一个高架桥,铁路在上面走,驴、马在下面走,这些都是办法。
建设上跨式通道
近年来我参加了大量的保护区和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场的勘验工程,我要负责把我们的研究结果转化成指导建议。
告诉他们这条路应该怎么选线,应该怎么修,评估野生动物会在哪里穿越,在穿越道路的交点上,我们建议设计上跨式或是下穿式的通道,这就是我们做的工作。
建设下穿式通道
我们研究野生动物,目的是要保护好它们。
现在全新疆做野外动植物研究的团队不超过3个,我一直希望有识之士都加入进来,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去。
科研不仅是写两篇文章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我们一定要把科研工作做到解决重大工程建设与生态自然保护的矛盾中来,我们要化解这个矛盾,实现国家和全社会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保护的双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