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痛别,91岁袁隆平逝世:袁老,一路走好
原创 薇刊编辑部 VIKAN薇 收录于话题#薇刊·传奇人物8个
作者:薇刊编辑部·思童
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据助理说,3月10日,袁老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但没想到,终究是没有将袁老从死神的手中抢救回来。
但在今天,我们永远地失去了他,这一刻,薇薇心中的悲痛真的无以言表。
只能哽着喉咙说一句:国士无双,袁老您走好!

虽然现在的我们再也不会因为挨饿发愁,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却并不是这样的。
因为自然灾害,我国闹起了大饥荒,大部分人每天都要忍受饿肚子的辛苦。
后来,饥荒的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吃饭问题仍然是中国面临的第一大难题。那时美国等西方联盟还对我国实行了粮食制裁政策,试图通过限制粮食出口来牵制我们。
在艰苦无比的条件下,袁老和团队花了9年的时间才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1976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比常规稻平均亩增产20%左右。从此以后,我国13亿人口才彻底摆脱了饥饿困境。
而袁老,他不光是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更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定海神针”。
还记得去年疫情大爆发的那段时间吗?许多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饥荒,几乎每天都会上演人们抢购食材的画面。
是袁老站出来说:“中国不会出现粮荒。中国完全有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大家不要担心。”
也是因为袁老的话,我们才能像吃了定心丸一般安心地待在家里全力抗疫。

他生于一个充满战乱和饥荒的年代,却一直心系苍生,想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
1930年,袁老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家庭。
他的童年,几乎都是在动荡中度过的,为了躲避战争,他和家人四处逃难,常常要忍受饥饿,从那时起,他的心里就立了一个远大的愿望——我想让大家吃饱!
新中国成立时,他毅然决然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他一边工作,一边追寻着自己多年的夙愿,在田间地头一待就是一天。

如今,2米来高的巨型水稻已经研发成功,产量高米质优、亩产可达1000公斤左右,“禾下乘凉”终于不再是一个梦。
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也同样在一步步实现中。
早在多年前,杂交水稻就走出了国门,袁老和他的团队还开办了国际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10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员。
在那里,当地人把袁老称为Father——他既是父亲,也是教父,是他们的救赎。
许多人认为,袁老如此劳苦功高、年纪也大了,应该在实验室指导学生才好。
可袁老却说:“让我不下田,除非田里没有水稻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工作中从不满足的人,在生活上却极其节俭。
他常常穿着的是15元一件的衬衫,100元左右的皮鞋,戴200多元的手表。饮食上,也是稀饭配小菜,或者是一份清清淡淡的米线。
是的,袁老是有一辆车,那辆车,价格还不到10万元,是因为他年纪大了,走不动了才买的,而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是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去上班下班。
袁老也有一套豪宅,那套房是国家奖励给他的。但是却转眼间,让他搞成了杂交水稻的科研中心。

是呀,他靠着一己之力,拯救万民于饥饿中,用占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这样的人,被称为民族英雄,当之无愧!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离开并不代表着遗忘,也可能是铭记。
虽然在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老离开了我们,但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吃过杂交水稻的人,都会永远铭记袁老!
原标题:《痛别!91岁袁隆平逝世:袁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