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袁隆平: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水稻和人民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母亲的影响,他不仅养成了乐观豁达的性格,还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诸多历史人物当中,苏轼是他比较喜欢的一个。
或许,当他在后来的研究中屡屡受挫时,想起苏轼曾经历过的那些曲折,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也说不一定呢。
据袁隆平自己所说,他对农艺的热爱源于小学时去参观的一个园艺场,那里“红红的桃子结得满满地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水灵灵的……”这幅美好的景象就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个农艺梦。
高中毕业以后的袁隆平没有听从父亲让他报考南京重点大学的建议,而是坚定地选择了重庆的农学院。
从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被分到了湘西安江农校任教。
他在任教期间亲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眼看着不少百姓因为饥荒饿到在路边、田间,就下定决心要从根源上解决大家饿肚子的问题。
综合考量之后,水稻成了他的研究对象。尽管在当时,杂交水稻并不为人所看好,但袁隆平却从水稻抽穗开始就埋头其中,逐个地去寻找那株关键的雄性不育系水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袁隆平不仅用三系法成功培育出了"雄性不育系"水稻,还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论文,也正是这篇论文让他的研究在“文化大革命”中也能得以继续。
但由于试验田连续两次遭人破坏,袁隆平就被调到了长沙去做科研,之后还去了云南、海南。
1970年的秋天,他们终于在海南的南红农场找到了试验所需的那株野生稻——“野败”,之后所有的杂交稻都是以它为母本培育出来的。
1974年,袁隆平终于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的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试种成功后,他又全心投入到制种研究里去了。一年后,杂交水稻终于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并于次年喜获丰收。

他不图名,湖南省农科院院长的职位被他以“耽误研究”为由给婉拒了,还常常公开表示杂交水稻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他也不图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的奖金他全都给捐出来,成立了“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会”;
那他图什么?他只是想要农民不再挨饿罢了。
有人问,如果谈袁隆平不提水稻的话,那还能聊些什么呢?
尽管袁隆平为杂交水稻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人生中就没有别的内容可说。
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
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
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袁隆平
他是会给妻子写情诗的“袁先生”,也是忙于科研不修边幅的“油渣鬼”。
在“油渣鬼”33岁那年的冬天,同事们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袁隆平见了才发现,那女子竟是他往日的学生邓哲,她的端庄大方深深地吸引住了袁隆平。
爱运动、爱音乐的两人情投意合,在同事们的怂恿下,他俩很快就去领了结婚证,前后加起来还不到一个月。

那一次也让袁隆平意识到了自己对妻子的亏欠,所以之后他都尽力去弥补。
1985年5月,邓哲收到了袁隆平托人带回来的礼物,那是他赴菲律宾开国际学术会议的前夕,在北京给她买的裙子和汗衫。
附信中写道:“这是我第一次买裙子,不知什么号码适合你穿,只好买两条供你选择……”
无论怎样飞扬,怎样喧嚣,
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
一个丈夫如同一片落叶,
无论他怎样张扬,怎样的由绿变红、变黄,
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边……”
——袁隆平
后来他应邀出访或参加活动时,如果条件允许也都会把妻子带在身边。她是他家里的“贤内助”,他就做她外出时的翻译和导游。
在邓哲的眼里,“袁先生”可是一个“宝藏男孩”——他不仅会英语、会打球、会游泳,还会电脑、会拉小提琴。
2019年6月27日在长沙中非农业发展研讨会上
袁隆平发表了一段英文致辞
后来袁隆平又到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了中学,那种几乎是全英文的环境给他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
直到现在,他去国外讲学、交流、参观访问时都不依靠翻译。


用他的原话来说就是:“人的脑细胞是用不尽的,人到老年,更应用脑,可预防老年痴呆症。尤其是学外语,可以有效地延缓衰老。”
好学的袁隆平还学了不少新词,八十岁的时候,他称自己为“八零后”,九十岁的时候又笑称自己“变‘九零后’了”。
前两年,袁隆平和他可爱的言行一起上了好几次热搜——
保持身材的秘诀是“不要吃太多的肥肉”;



从1964年至今,袁隆平已经获得了无数个奖项。他一生都在为杂交水稻而奋斗,为人民能吃饱饭而努力。
2019年国庆期间,袁隆平要去北京领“共和国勋章奖”,整装待发时亲友问他觉得自己帅不帅,他自信满满地说“帅”。
临行前他还特意去跟超级稻告了别,“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想,我的超级稻长得怎么样。”
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杂交水稻得到了多次改良,亩产千斤的目标也已经完成。袁隆平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十多亿中国人民早已不再担心饿肚子。
“活到老,工作到老,
只要身体好,脑瓜子不糊涂,
不痴呆,有精力工作,我就不退休。”
然而“贪心”的他仍然坚守在科研岗位上,因为他还想要实现更大的梦想:



《经济日报》2018年1月24日《中纪委专访袁隆平: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科学通报》人物专访《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梦》
徐旺生、苏天旺《水稻与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政治、经济、技术与环境》
原标题:《袁隆平: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水稻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