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0)》显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2020年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日前,《中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0)》(下称《报告》)在京发布,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培章在向媒体记者介绍报告内容时这样表示。
专利、商标电子申请率分别达到98.8%和98.0%;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1%;累计开放商标基本信息5100万余件——《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凸显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的成效。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如何做到便民利民?《报告》显示,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
从审查环节上看,截至2020年底,发明专利和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分别压缩至20个月和14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压缩至4个月,提前完成国务院提出的商标审查周期压缩目标。从知识产权业务办理环节看,目前,专利、商标业务全面实现网上服务,专利、商标电子申请率分别达到98.8%和98.0%。
从整合优化知识产权服务资源上看,目前初步实现知识产权业务“一网通办”。全国27个省(区、市)实现专利商标业务“一窗通办”。
知识产权数据“宝库”可否让公众共享?知识产权信息能否让创新主体“触手可及”?《报告》显示,我国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效能快速提升。
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27个省(区、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设立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1%,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由23%增长至27%。国家知识产权局稳步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建设,第三批34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和第二批37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已正式运行。第四批51家TISC的筹建也已经启动。到目前为止,我国TISC(含筹建机构)达到102家,实现31个省级行政区域全覆盖,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达到60家,覆盖全国80%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
在基础数据公开方面,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更新完善《知识产权基础信息数据规范(试行2020版)》,发布《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利用指引》,明确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基础数据利用规范。截至2020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拥有国内外专利文献资源总量达到1.83亿条,涉及100多个国家、组织和地区。累计开放商标基本信息5100余万件,总下载用户60.8万人次。
王培章表示,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统一公共服务标准,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创新资源高效率配置、高效益运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 杨柳)
(编辑:侯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