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东目前疫情防控形势是否好转?端午节、高考后还能出行吗?这场发布会解答了→
6月11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6月以来,本轮聚集性疫情已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0例,家庭、餐厅、学校等场所聚集性感染明显,确诊病例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超过三分之一。他提示,必须始终做好个人防护、积极配合防疫要求,必须落实公共场所测温验码、保持间距等措施,必须做好社区防控,严防疫情扩散。
截至6月10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84529.9万剂次。要继续全力以赴保障疫苗供应,加大疫苗接种组织实施力度,方便群众接种。
60岁以上老人能否打疫苗?
对于60岁以上老人能否打疫苗,网友反映目前各地标准不一。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级巡视员崔钢表示,做好老年人群的健康防护,一直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重点内容。按照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我们对各类人群的接种都作出了相应的详细的安排,这里其中包括60岁以上的老年人。前期,我们对于有接种需求,同时身体状况比较好的老年人开展了接种工作,是参照对于重点人群的接种进行实施的。
同时,根据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比如安全性、有效性的数据结果,联防联控机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接种策略。
为指导各地做好各类人群,包括60岁以上老年人的接种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苗接种工作协调组专门制定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对于60岁以上老人的接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统一的接种建议和具体要求。
下一步,联防联控机制会继续指导各地有序地做好老年人的接种工作,切实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3-17岁人群如何安排接种?
灭活疫苗紧急使用年龄范围扩大的依据是什么?
对于3-17岁人群接种新冠疫苗的问题,崔钢表示,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联防联控机制对于大规模人群接种政策始终坚持稳妥审慎的原则。疫苗接种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传染病流行情况、疾病负担、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多种因素。
目前,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主要是在18岁以上人群开展,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批准了3-17岁人群,可以开展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紧急使用。
联防联控机制会根据疫情的形势、防控工作需要和相关人群的特点,组织专家研究制定针对3-17岁人群接种的具体政策。同时,会同各相关部门共同把儿童青少年的接种工作组织实施好。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表示,我们国家的新冠疫苗使用人群最先是在18岁以上的成人开始的,我们现在成人接种最大年龄超过100岁,累计已经接种了8亿多剂次,也是国际上单个国家接种剂次最多的。在这些大规模接种当中,大量数据证明了,我们国家的新冠疫苗是安全和有效的。国药中生北京所和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研制的灭活疫苗在获得附条件上市批准以后,继成人使用之后,继续开展了3-17岁人群的扩大临床试验,积累了更多的数据,这些数据及时上报国家,经过专家的认真审评论证,充分证明了在3-17岁这个人群是安全的。这些结果显示了它们诱导产生抗体的能力也都非常强,结合国内的疫情形势,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国药中生北京所和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的新冠疫苗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用于3-17岁人群的疫苗接种。后续我们将根据疫情形势、防控需求,并结合相关人群的特点等情况做好接种的有关工作。
我国在疫苗接种剂次上和覆盖人群数量上居全球首位
崔钢表示,目前各地的接种工作是按照应接尽接、梯次推进、突出重点、保障安全和各类人群依序推进的原则来组织实施。在前几次不同场合的新闻发布会上,我们也和大家作了一个介绍,目前是根据防控工作的特点,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重点地区;二是重点人群开展接种工作。
目前,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保持着稳妥有序、向上向好的态势。截至昨天,已经接种了8.45亿,覆盖了6.22亿人,无论在剂次上和在覆盖人群数量上,我国都居于全球首位。
在做好现阶段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接种工作做好的基础上,下一步会持续开展对于其他人群的接种工作,进一步提高人群的接种覆盖面,让更多的群众能够尽快获得有效保护。
灭活疫苗接种6个月后是否需要增打第三针?
王华庆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中已经明确规定了灭活疫苗需要接种两剂次,间隔是3-8周。现行免疫程序,实际上是综合了前期临床试验的安全性、临床实验的免疫原性,还有临床试验的保护效果以及新冠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等多种因素,由专家组确定的两针次间隔3-8周的程序。
实际上,关于疫苗抗体水平下降,不能说明它就没有保护力了,后续我们需要开展相关研究,包括接种疫苗之后它的免疫记忆是不是增强。其实,当务之急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建立群体免疫屏障,消除免疫落差,这也是建立群体免疫,完成两剂次接种,其实它也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免疫程序也是免疫策略的核心,包括现在两剂次产生的免疫规律,如果开展三剂次或者后续加强免疫的话,要对安全性进行评估,只有综合获得充分证据以后,才能决定是否加强免疫。
雾化吸入式新冠疫苗有效性和保护性如何?
邵一铭表示,雾化吸入或者鼻喷疫苗是我们国家早期布局的五条新冠疫苗研究的技术路线之一,目前各有关研制单位正在按计划开展鼻喷或者雾化的新型疫苗的研制,已经在做一二期临床试验,收集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适时组织专家论证,评价这种给药方式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继而在三期临床试验或者紧急使用过程中,进一步验证它的有效性。
由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团队和康希诺公司联合研制的5型腺病毒载体的新冠疫苗的肌肉注射型已经通过了国外的三期临床试验验证,在我国获批附条件上市,已经在防疫工作中正式使用了。
雾化吸入型的疫苗,只是前一个剂型的剂型改进,制剂配方都没有改变,仅是给药方式是使用雾化吸入的方式,来替代肌肉注射的方式。由厦门大学、香港大学和北京万泰公司研制的鼻喷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也已经完成了一二期的临床试验。目前,正在申请境外的三期临床试验,以进一步验证这种疫苗的有效性。
疫苗对变异株防护效果怎样?
广东现有感染者都接种过疫苗吗?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表示,从病例的情况看,在印度最早出现的德尔塔变异株病毒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显著增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都缩短了,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5、6代,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另外,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现在国际上研究都显示,这个新的病毒可能有一定的免疫逃逸现象,但是现有的这几种疫苗对这个病毒都仍然有可观的保护效果。
在这次广东的疫情来看,确诊病例里面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转为重症或者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的人,表明接种以后对变异毒株仍然有保护作用,这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虽然观察到的数字很小,但和国外观察到的其他疫苗对新的变异病毒保护性的特征是相似的。
当前,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强化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包括非疫苗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同时加快疫苗接种,采取综合措施来阻断广东疫情的传播。
王华庆表示,到目前为止,新冠疫苗不管是在临床试验获得的保护效力,还是上市以后获得的保护效果,都不是100%。有些人接种疫苗之后出现了感染的情况,不意味着疫苗保护效力不够。因为,不管是保护效果也好,还是保护效力也好,其实是对一个群体得出的结果。预防新冠肺炎最好的办法还是接种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如果人群当中有免疫力的达到了一定的阈值,就可以降低新冠肺炎的流行强度,或者阻断它的流行。
所以,还是应通过高接种率的新冠疫苗的覆盖,来建立人群免疫屏障,以达到过去一直常提到的降低感染率、降低重症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高接种率,来实现疫苗的作用。当然,也需要对疫苗上市之后的保护效果、保护持久性进行持续的研究,在获得充分证据的情况下,需要的话调整完善免疫策略,让新冠疫苗的保护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如何看待疫苗接种污染时所产生的核酸检测阳性?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新冠灭活疫苗是由野病毒经过培养、灭活等工艺环节制备出来的疫苗,通过灭活已经失去了致病性和传染性,但是保留着它的基因。有些时候在接种操作过程中,比如开启疫苗安瓶,抽取疫苗液,还有在注射之前排放空气,可能都会使环境当中有一些疫苗污染的情况出现,这个时候,我们要检测核酸可能会出现阳性的情况。但是,其实它已经没有了传染性。
对于如何避免因疫苗污染所导致的核酸检测阳性的情况,其实在前一段时间,国家疾控中心下发文件,要求在各地接种疫苗过程中,一是减少陪同的人员;二是在接种的过程中,要按照操作规程来完成接种;三是接种人员也好、陪同人员也好,在接种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做好筛查,还要按照规定戴好口罩。另外接种单位要做好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化处理,这些手段都可以减少疫苗污染可能造成核酸检测阳性情况的发生。普通人如果检测出来疫苗导致的核酸阳性,也不必担心,有办法来鉴别它是由感染引起,还是由疫苗导致。
广东目前疫情防控形势是否好转?
端午节、高考后出行要注意什么?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表示,广东疫情自5月21日发生以来,病例数已经超过百例,存在家庭和公共场所内的传播的现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例间的传播关系都是比较明确的,近期报告病例多来自封闭管控的区域以及隔离观察的人员。疫情自发生以来至今已超过14天,还没有发现在其他省份有关联病例发生,省内也仅仅出现了有限数量的跨地区传播,而且传播关系都是清楚的,防控措施采取也比较及时。
广东省已经对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出省人员实行了非常严格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制度,而且把广东佛山等地人员,要求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时间缩短为48小时,引导本省人员非必要不离粤。
结合当前各地采取的防控措施,专家研判分析认为,随着行之有效的聚集性疫情处置措施落实到位,本次广州疫情呈现阳性感染者逐渐减少的走势,风险范围日趋局限。但不排除还会有散在的病例发生的可能。
在社会层面来看,除了中高风险以外的地区,出行是安全的,但是不能因为全国总体,就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建议端午节假期有出行计划的人员或高考结束后有暑期出行计划的毕业生们,可以安排行程,建议就近错峰出行,提前了解出发地、目的地的最新疫情形势和防控政策,旅行途中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全程佩戴口罩、坚持勤洗手,保持人际距离,如果在旅途中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异常症状的,及时就近到医疗机构就诊检测。
我国目前面临的风险仍然是境外输入
冯子健表示,这次广州发生的疫情是由最早在印度发现的B.1.617.2变异株引起的,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给它命名为德尔塔变异株,这是用拉丁字母阿尔法、贝塔、德尔塔来命名的,这个毒株命名为德尔塔变异株,阿尔法变异株其实就是最早在英国发现的B.1.1.7变异株。根据前期国外研究的数据,最近一直在不断更新对它的传播能力、治病率、毒率等,还有它的免疫逃逸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数据显示,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较强,是目前已经确定的几个所谓VOC里,它是传播能力最强的,它比过去的老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100%,就是提高了1倍,比英国首先发现的毒株的传播能力提高了40%还要多。
同时,这次疫情也有自身特点,特别是中老年病例比较多,病例聚集、聚餐、聚会比较多,这跟广东城市特定的生活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喝早茶这样的活动场所。病例感染发病前疫苗接种率比较低,给疫情应对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州市近日实施严格的防控策略和措施,疫情防控形势已经趋于缓和,在向着非常积极的方向发展,疫情是处于可控状态。
实际上我国进入常态化防控以来,国内多地先后出现过本土的传播疫情,但是这些本土疫情经过现场的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和数字流行病学溯源调查发现,都是与境外输入的病例和进口的货物有关,说明我国目前面临的风险仍然是境外输入,我国仍然处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防控阶段。我们现在已经经历了由境外输入病毒,这种病毒无论是通过人还是通过物传入以后引起本土传播,已经经历了30多起这样的疫情。每一次传入和引起本地传播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包括近期广州、辽宁、安徽、云南疫情在内的多起疫情应对处置都显示,我们的常态化防控措施和策略是有效的,我们要继续按照常态化防控要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跟弦,继续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人际距离等措施,加强疫情监测,一旦发现聚集性疫情,当地党委政府要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迅速开展流调,对密接人员彻底进行隔离,及时开展核酸检测,疫情一般都会在1-3个潜伏期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现在有了疫苗这个有效的手段,要加快推进疫苗接种,有效的防控疫情输入和传播扩散。
未来深圳或广东如何做好常态化防控?
冯子健表示,这次广东疫情的发生,一是要查找到底是怎么输入的,输入以后如何发生导致引起本土传播,第一位女士是不是首例病例,她是如何被感染的,这些现在都有了一些线索,正在具体调查核实,将来有结果后,就会找到可能导致输入病毒引起本土感染的环节和漏洞,并且去弥补,防止以后再次发生类似的传播事件。
二是要看在本土病例发生时,能不能更早发现,以便采取更及时有力的防控措施,阻止疫情的传播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次在广东,如果郭姓女士是首例,那么发现得还是比较及时的。而发现以后采取的措施,包括调查,包括对接触者的追踪管理,包括对传播的社区的风险评估,和采取管控的范围,也包括核酸检测、人群筛查的策略,框定的范围、频次,够不够、到不到位,是过还是不足,这些方面都要去衡量和评估。这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广东城市生活非常多样丰富,人口密集,在这样一个城市地区,既要保证精准防控,又要防止防控措施过度导致城市生活受干扰,在这两者之间如何把握好平衡,这是对30多起本土疫情开展调查、防控、应对后,每次都要审查、反思、评估的内容。相信过一段时间,我们会对整个疫情防控过程的得与失,都会有更清晰地认识。
来源 整理自中国网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