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遗忘的真实,一部湮没于城市记忆的女性传奇
追踪玛丽个人故事不断浮现出来的主题,与追访芸芸众生过程中浮现出来的横滨城市演艺行业史、风月行业史、城市发展史和日本战后史等主题在这部作品中多维度地交织了起来。这样复杂的结构要求导演有相当了得的驾驭能力。而中村导演很好地做到了,并且是在他的处女作中就做到了这一切。内容简介:一度活跃在横滨街头的白妆老妓玛丽,因其特异的妆扮、扑朔迷离的身世成为一代街头传奇,融入战后横滨人的记忆。尔后,随着城市的变迁以及玛丽年纪渐老,她从街头黯然消逝。本书是中村高宽导演纪录片《横滨玛丽》的创作手记,不仅记录了电影的构思、拍摄、制作过程,而且记述了电影台前幕后的故事,力图呈现导演的叙事理念与手法。
本书以追寻真实的玛丽为线索展开,通过口述资料、报刊资料,以及作者实地调查的一手材料,层层拨开玛丽的神秘面纱。玛丽的人生际遇也可谓是横滨的城市变迁史,乃至日本的近现代史的缩影。
推荐语:
中村高宽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用影像记录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他的这本书对影像纪实何纪录片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司徒兆敦(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
一段都市传奇,一部纪录片,一名电影人20年的岁月,一个女人的生命。同时是影像、媒介之下曾无语与演说的肉身,是历史的追溯、发现与原画复现。为影像捕捉的影像,有关影像的文字,都彰显出历史边角处以为女性生命故事的真意。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村高宽1975年生。电影导演、日本东北艺术工科大学影视系副教授,1997年在松竹公司大船片厂开始职业生涯,参与多部影视剧作品。2006年完成导演处女作《横滨玛丽》,在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后参加釜山国际电影节、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等。在日本获横滨文化奖艺术·艺术奖励奖、神奈川文化奖未来奖、文化厅纪录电影单元优秀奖等10个奖项。2017年,时隔11年完成第二部作品《禅与骨》。
书评·推荐
原一男(日本著名纪录片导演)这部《横滨玛丽:被遗忘的真实》应该算是电影拍摄手记。这样说并非贬低本书,而是点明这部书的性质,旨在厘清作者写这部书的意图。我常想,一部纪录片开拍前自不必说,开拍之后也是这个镜头想拍,那个镜头也想拍,导演脑海中想拍的场景会越攒越多。可摄影机转起来之后真正拍到的镜头,也不过是之前想到的场景的大约 20%。这个比例您是觉得多还是少呢?
电视纪录片拍摄现场日程要求较严,因此时间比预定拖长的情况应该较少见。但是,在电影拍摄现场,特别是像我们这样接近自主制作的拍片现场,从一开始就可以预计大致上是要拖长的。拖长的原因与各种苦恼有关。开拍之前当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苦恼,开拍以后也少不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引发苦恼。
这并非因导演优柔寡断而来,而是因为开拍以后越发逼近作品的本质,苦恼越随之加深。几乎可以断言,完成的作品越是获得好评、称得上杰作的,拍摄现场导演感受的苦恼越深。然而不论拍摄过程中这份苦恼有多深,从完成的作品中绝难窥探到这苦恼的痕迹。
因为导演陷入苦恼的时刻,摄影机肯定没有开着。反复感受到的苦恼最终被克服,明确了拍摄方向,导演才会考虑开机,摄影机才会转起来。我好歹是个导演,从我的实际感受来说,自己完成的作品得到好评自然感到欢喜,但心中总有些惴惴不安、四顾茫然或意犹未尽,担心自己想说的没有充分传达给观众。
所以,我写拍摄手记,就是在这种类似焦虑的感情推动下所为,如果将之比喻为父母一般的拳拳之心,也许就能理解这种四顾茫然。
但又不仅仅如此,对于我们制作影像作品的人来说,这一行为只有通过编辑实拍到的影像素材才能得到具体的作品。可如果现场拍摄到的素材仅达到设想的20%的话,没有拍到,或因没有开机而错过的就占到相当大部分。没有开机而留下的苦恼,有时与作品主题有关,有时与为丰富细节的真实感而寻找新的出场人物有关,有时与为请到拍摄对象出镜做说服工作有关,涉及各种情况。
对于导演来说,作品完成后心中萦绕的东西,正是摄影机没有收入镜头那部分留下的苦恼,而这不正是要传递给观众的吗?于是产生了更进深一步的苦恼。这一切确实无法让人只看完成的作品就明白,于是要写拍摄手记。
原谅我铺垫部分写得过长,总之我是把这本《横滨玛丽:被遗忘的真实》当作拍摄手记阅读的。但因为和中村高宽导演是拍摄纪录片的同行,我读起来感到非常有趣。常说细读“字里行间”,仔细阅读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中村导演扑面而来的气息,除了产生共鸣的部分,甚至作者感到苦恼的样子也震撼到我,令我不忍卒读。中村高宽的文笔真是了得。
不过我发现中村高宽导演真正的才能还不在此。他在书中写到,他拍的是“拍摄对象玛丽本尊不在其中的纪录片”。纪录片的特点正在于,作品中必有鲜活的主人公真情实感倾诉的镜头。但是,体现纪录片特点的玛丽本尊却不在现场。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拍这样一部片子,居然完成了。而且他这部坚持下来完成的作品还是处女作。作为导演,中村高宽功夫了得。
我也拍过对象不出现在现场镜头中的纪录片《电影导演浦山桐郎的肖像》(1998 年关西电视台)。接到关西电视台的委托拍这部纪录片,是在浦山导演死后十年。当时我们拍了四部纪录片,每一部都尽量让拍摄对象感觉鲜活地出现在作品中。通过拍这四部作品,我找到一个诀窍,令作品中的主角以其真实形象来呈现是纪录片本应具有的强项。当我接到拍片委托时,主人公本尊已经不在。这可真是难住了我。
不过当时我找到了其他素材替代无法出场的本尊,解决了这一难题。这就是,以身为电影导演的浦山留下的他曾导演的许多电影为素材。与许多导演一样,这都是在拍摄过程中经过痛苦的求索找到的方法。就好像一些纪录片往往反映了导演自身经历,浦山的导演作品亦可视作其本人经历的剧情化,浦山导演自己的家族史和他的个人经历都深深地投射到主人公身上构成了一个个故事。
浦山的生母死于产褥热,生母的妹妹成了他的养母。渴望母爱的情结,加上生父的自杀,导演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导演将这些个人的鲜活经历融入了他的电影作品中。
于是,我引用了可以深刻感受到浦山导演感情的那些影像片段。这个方法我觉得十分成功。可是在中村导演的《横滨玛丽》中,甚至像这样的替代物也不存在。只找一些普通人讲讲横滨玛丽是怎么一回事是远远不够的。讲玛丽故事的人自己也必须是有魅力的人物。
由此又有了令人烦恼的问题。前面说了,讲述横滨玛丽的人自己必须要有魅力,可如果这个人魅力太足的话,又会让主人公横滨玛丽的魅力黯然失色。也就是说,如果在叙述过程中讲述者的魅力盖过主人公玛丽给我们的印象的话,电影就失败了。
然而中村导演却找到了那些坦率地讲给他听,并且本人也有着和玛丽同样魅力人们。通常请到的讲述者只要画面感很好就可以了,但中村导演将讲述者本身的魅力也设定为展开作品的重要维度。各色人等出镜,可侃侃而谈者着实人数众多,其中不乏来路不明,不三不四的江湖边缘人。
这里讲的来路不明、不三不四的各色人等,我是用作褒义。且看片中出镜者的单子:曾在川崎做过鸭子、身患癌症末日可数的香颂歌手,曾专职接待占领军的女招待,著名黑暗舞蹈家大野一雄的儿子大野庆人,根岸家的艺妓,上了年纪的前街头混混,风月场作家,性生活咨询师,野毛坂街头表演经纪人,珠宝店、洗衣店、化妆品店经营者等。也有名人在片中出镜:作家山崎洋子,舞台剧女演员五大路子,还有电影制片人和舞台剧导演,专门拍摄人物、讲述横滨故事的摄影家。
这些人物越处理得魅力四射,原本设定好的片中主人公横滨玛丽的印象就越会被相对弱化。这实在是一个恼人的两难困局。而且网罗了如此众多人物出镜,只聚焦在玛丽一个人的主题上就显得不够丰满。
于是,中村导演在拍摄这些芸芸众生的过程中果断地发现了新的一层意义:在片中另外设置一个主题。由此感到中村导演果真才华横溢。于是,追踪玛丽个人故事不断浮现出来的主题,与追访芸芸众生过程中浮现出来的横滨城市演艺行业史、风月行业史、城市发展史和日本战后史等主题在这部作品中多维度地交织了起来。这样复杂的结构要求导演有相当了得的驾驭能力。而中村导演很好地做到了,并且是在他的处女作中就做到了这一切。
还有一点,电影《横滨玛丽》原本的设定是追踪本尊不在场的女主角,实际上也确实是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追寻她的故事。但是,作品还有一个大反转。鲜活的玛丽居然在片中出镜了。最后一个镜头拍得波澜不惊,却不动声色地成为全片画龙点睛之笔,然而导演并没有刻意抖机灵般强调这个意外的结尾。这一处理带给观众的震撼却是巨大的。我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玛丽那张洗尽铅华的脸。之所以令我看得入神,是因为故事的铺陈如此峰回路转,真乃神来之笔。
本书将拍到最后一个镜头为止的所有苦恼都细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和电影一样,本书的最后也是素颜出场的玛丽。这本拍摄手记与电影《横滨玛丽》可谓是同卵双胞胎。虽说是双胞胎,但也有着各自的个性。本书毫不逊色于电影,是一部顶级的纪实作品。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原标题:《被遗忘的真实,一部湮没于城市记忆的女性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