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波绿色社区来了,今年要建264个 来源:宁波发布
日前,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宁波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发布《宁波市绿色社区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宁波市绿色社区建设行动有关工作。
|建设目标|
以社区(社区居民委员会所辖空间区域)为实施单元,将绿色发展理念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活动全过程。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机制,打造基础设施绿色化、社区环境宜居化、社区管理智能化、社区文化特色化的绿色社区,促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社区进一步深入人心,推动社区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2021年,全面启动绿色社区建设行动,努力实现全市40%以上的社区建设达标;2022年,绿色社区建设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力争全市60%以上的社区建设达标,基本实现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形成争创绿色社区的良好氛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市人人崇尚绿色低碳生活。
|建设内容|
■建立健全党建引领的治理机制
1、坚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将绿色社区建设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居民自治机制建设、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体作用,搭建沟通议事平台,利用“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等线上线下手段,统筹协调业主委员会、社区内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多种形式基层协商,多方共同参与绿色社区创建。
2、推动设计师、工程师进社区,辅导居民谋划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方案,有效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生活垃圾分类、节能节水、环境绿化等工作。
3、推动城市管理执法进社区,建立住建、公安、综合执法、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绿色社区日常监管。
■推进集约高效的基础设施改造
1、结合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工作为抓手,在改造建设中落实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理念,综合治理社区道路,消除路面坑洼破损等安全隐患,畅通消防、救护等生命通道。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提高既有建筑绿色化水平。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举措推进社区海绵化改造和建设,因地制宜推广海绵理念,促进雨水就地蓄积、渗透和利用。
2、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各居住小区均建有设施齐全、标识规范、管理到位的各类投放点、归集点、清洗点及便民回收点。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大件(装修、绿化)垃圾投放点,三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小区内部及建筑退红区域不得出现垃圾包、垃圾堆,建立健全街道、社区、物业、环卫、志愿者和居民等协同推进生活垃圾工作机制,提高分类质量和回收利用率,到2022年各居住小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80%以上。
■营造绿色宜居的社区环境
1、因地制宜开展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整治小区及周边绿化、照明等环境,合理布局和建设各类社区绿地,规范绿地养护制度,推进屋顶绿化、花园阳台绿化、平台绿化等立体绿化合理计入绿地率,增加荫下公共活动场所、小型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进一步提升绿地保护水平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保护、休闲游憩、防灾避险等综合功能。
2、统筹利用好地上、地下空间,合理配建停车及充电设施,优化停车管理。鼓励采用立体塔库、地下井筒式停车库等新技术、新工艺,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公共停车场等措施等方式,提升社区停车设施供给能力,同时社区停车秩序规范,无占压消防、救护等生命通道的情况。推动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研究编制适老化改造设计导则。
3、进一步规范管线设置,实施架空线规整(入地),加强噪声治理,提升社区宜居水平。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补齐在卫生防疫、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结合绿色社区建设,探索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和谐社区。
■强化智能安全的社区管理
1、推进社区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安防系统智能化建设。搭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集成不同部门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整合社区安保、车辆、公共设施管理、生活垃圾排放登记等数据信息。推动门禁管理、停车管理、公共活动区域监测、公共服务设施监管等领域智能化升级。
2、推动物业管理提质扩面,物业管理覆盖面不低于30%。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加快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构建数字化物业管理体系、规范和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培育和睦共治的特色文化
1、建立健全社区宣传教育制度,加强培训,完善宣传场所及设施设置。运用社区论坛和“两微一端”等信息化媒介,定期发布绿色社区建设活动信息,定期对社区工作者、物业服务从业人员等相关人员开展绿色生活主题宣传培训,使生态文明理念扎根社区。依托社区内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生态环保知识普及和社会实践活动,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贯彻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编制发布社区绿色生活行为公约,倡导居民选择绿色生活方式,节约资源、开展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形成富有特色的社区绿色文化。
2、加强社区相关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保护,明确管理和养护责任,开展古树名木保护范围清理行动和健康体检行动,进一步提升保护水平。展现社区特色,延续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