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研圈
发射现场图新华社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 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发射。根据北京航天控制飞行中心通报,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帆板展开,工作正常,神州十二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的神舟十二号飞船将与 4 月 29 日发射入轨的“天和”核心舱对接,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三名航天员将被送入中国空间站,完成为期 3 个月的太空任务。空间站推进剂、空间实验设备与资料以及 3 名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生活所需的物资已由 5 月 29 日发射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送上了天和核心舱。
发射后的舱内情况。来源:央视直播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这是航天员聂海胜(右)、刘伯明(中)和汤洪波在出征仪式上挥手。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根据中国空间站工程的总体构想,空间站包含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 I 和“梦天”实验舱 II 三个主要部分,三者通过交会对接和舱体转位组装构成空间站基本构型。其中,核心舱前端设置节点舱,用于完成载人飞船的对接和停靠;核心舱后端还有一个对接口,用于货运飞船的对接和停靠。分设两翼的两个实验舱则通过节点舱与核心舱相连,配有用于科学实验的密封舱,还可以用来存放消耗品和补给货物、备份核心舱部分平台功能、安置多功能巡天光学设施等。
图片来源:我国空间站工程总体构想。《载人航天》2013年02期。在 6 月 16 日举行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 11 次飞行任务,包括 3 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 次货运飞船以及 4 次载人飞船发射,于 2022 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此次任务中,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完成四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是要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二是要开展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三是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四是将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
太空生活
根据已有报道和相关资料,3 名航天员的生活设施配置在天和核心舱的密封舱内,自由活动空间约为 110 立方米,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 3 倍。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公众号的介绍,核心舱内分别设置了生活区和工作区。生活区内有独立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太空厨房及就餐区,并配备有“移动 WiFi”,航天员能够通过手持终端调节舱内照明环境,睡眠模式、工作模式、运动模式,还可以通过耳机实现不同舱段通话。
舱内景。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为了让航天员在空间站中拥有一个尽可能舒适的环境,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在接受《中国航天报》采访时曾表示,为了解决大量设备运行带来的噪声问题,设计团队“付出了很大的辛苦”,通过加隔振器的方式,将工作区噪声降至 58 分贝,睡眠区噪声降至 49 分贝,这比国际空间站“工作区 72 分贝,睡眠区 55 分贝”的噪声参数还要低。
根据国际上的过往经验,去除噪声,航天员还可能在空间站中面对两个棘手局面。一种是密封舱漏气失压,还有一种是失火。据此前消息,目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曾在 2019 年被发现漏气高于正常标准。在花费了将近一年时间后,才找到了位于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的漏气点。中国空间站的研制团队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格外关注。据悉,除了对舱内所有密封环节进行一一复查外,工程师们还为中国空间站配备了一套撞击打击预防系统,能够控制空间站对太空中的碎片进行规避,避免机械损伤。对于防失火问题,空间站舱内除了采用阻燃材料、控制高压用电等措施外,还设计了紧急和快速撤离模式,可帮助航天员在 5 分钟内快速逃离危险区。
中国制造
1992 年 9 月 21 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批准实施。同时确定了三步走战略,建设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是战略的终极目标。2010 年,由俄罗斯和美国主导建设,距离地球 400 公里近地轨道上的“国际空间站”开始全面使用。这是一项国际太空合作计划,曾经有 19 国的宇航员乘坐美俄两国的飞船造访过国际空间站。但 2011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沃尔夫条款” 冻结了中美官方航天合作,中国被国际空间站拒之门外。
2006 年,旨在建立中国第一个太空实验室的天宫一号正式立项。2011 年,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中国开始实现从“空间实验室”到“载人空间站”的迭代和升级。杨宏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表示,在中国空间站设计之初就做好了受国外封锁或者“卡脖子”的准备。元器件、原材料等必须的技术物资,在项目启动之初就提前做了布局,规避技术风险。
与已经全面运行了十余年的国际空间站相比,中国空间站的规模并不算大。杨宏表示,中国空间站不跟国际空间站比规模、比效益,最主要的目的是支持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与国际空间站相比,中国空间站处于后发。很多技术仍在发展,所以建造周期可以大大压缩,吸取之前国外空间站的经验和教训,最大限度降低组装、建造和运营的成本,最大程度去支持科学实验。
据悉,中国空间站将于 2022 年建成并投入运营,设计寿命为 10 年。在未来空间站任务中,将为各国提供科学实验机会,并为他国航天员或载荷专家提供在轨飞行机会,为全人类的宇宙探索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