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协同与智能,未来城市能否实现单体智能向整体智能的跨越?
上世纪60年代,英国科学家JamesE.lovelock提出了盖亚假说:他认为地球的生命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连贯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生命有机体,大家都叫他疯子。然而五十年后的今天,在城市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热浪下,城市可能会率先完成智慧型生命体的转型升级,成为盖亚假说的应许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生命体,其背后推动的力量是人,是一个又一个“叛逆”的先行者。
城市本身是个复杂的巨型系统,有扑面而来的车流,运转有序的机构,小到大叔大婶们在附近的菜市场里讨价还价,大到每天承载着一千多万人次的地铁。每一个路口红绿灯的停顿时间、每个旅游景区的限流通告,住在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心照不宣地遵循城市的规则生活,数百数千万人的共同努力,是为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然而时间流淌到今天,随着大幅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庞大和复杂到难以掌控,同时也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城市病”——交通拥堵、就医困难、客流大、停车难……单靠人脑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维持城市运转,智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也各显神通。
从碎片化的“智慧城市”到数字化的“城市大脑”
然而此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不同类型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建设目标,会使用不同的技术路径,难以避免地面临信息碎片化和孤岛化的问题。
虽然能在一个城市看到各种各样的“智慧”系统,比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但这些系统之间却又是相互割裂的。这样一来,如果两个智慧系统交叉应用,就可能会发现不仅不“智慧”,反而会制造更多麻烦:带来数据的割裂和服务的阻断,还会因重复建设、重复采集等问题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上述这些“智慧”系统,更多聚焦单领域应用,仅仅体现了城市的单体智能。
“城市大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
在2021信息化科技创新大会上,城市大脑头部企业上海天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彭伊莎提出:“城市大脑”是城市数字化的重要抓手,是以“数据”为中心,以“协同与智能”为本质特征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
天壤认为,想要真正实现城市级的智能,从而解决城市级的难题,并不是一个又一个“智慧”系统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一个又一个城市单体智能的简单集合,而是要从整体性的视角推动系统互通、数据在线、业务协同,以实现城市级整体智治、服务直达。天壤通过“城市大脑”这一以“数据”为中心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以“中枢协议”为支撑,实现城市各系统、平台的互联互通,条块协同,有效解决了城市治理与服务碎片化的问题,再赋能到交通、安全、文旅、医疗等有关城市应用场景的方方面面。
目标是一样的,但是建设思路却是颠覆性的。
协同和智能是“城市大脑”的本质特征
天壤认为,协同和智能是“城市大脑”的本质特征,是推动城市数字化的重要抓手。
以实现城市大脑的“协同与智能”为目标,天壤创新打造“数字中枢”和“智能引擎”两大数智底座,并以此为支撑有效赋能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交通治理、大客流管理等场景的成功落地。
其中,“数字中枢”集业务协同、数据协同、事件协同于一体,是“数据互通、技术融合、业务协同”的核心枢纽,实现跨部门、跨平台、跨层级以及政企内外的互联互通、高效协同。“智能引擎”则提供一站式平台级AI服务,并能支撑城市级规模复杂场景的模拟推演、预测预警、调度优化,推动城市智能从单点走向整体。
简而言之,“数字中枢”承担了城市级的协同与调度;“智能引擎”利用最前沿的技术使得这些协同后的资源变得更加智能。这样的智能有别于此前“智慧城市”概念下的一个又一个单体智能的集合,而为实现城市级规模下的整体智能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然而要实现城市级的智能,光有概念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在落地过程中,还得实实在在地能解决城市当下的问题才行。
“城市大脑”助力南昌实现交通不限行
以江西南昌为例。这是一个拥有600多万常住人口的城市,其中城区人口达340多万。按照国务院城市规模化分标准,属于Ⅰ型大城市行列。
和其他省会城市一样,交通拥堵是南昌城市治理的一大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南昌市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长,有限的城市道路难以满足更多车辆的通行需求,交通拥堵成为城市之痛。所以从2009年开始,南昌像许多城市一样,加入了机动车尾号限行的行列。
按照传统建设思路,机动车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城市的道路却如此有限,限行似乎是唯一解法。但是“城市大脑”却提出了另一种解法。2020年9月,南昌决定启动“城市大脑”建设,把智慧交通纳入城市大脑总体布局,真正解决交通拥堵顽疾。
(天壤交通大脑)
天壤作为南昌城市大脑“交通不限行”场景的设计与建设单位,跳出了原来的以单一部门、单一功能为导向的视角,而是站在了城市的整体角度,给出了以数据为核心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方案通过“数字中枢”融合了交通卡口、监控视频、公交车GPS、出租车GPS、互联网导航等海量多源数据,进行全量、实时、精准分析,使数据告别“5分钟更新”的时代,实现1分钟更新,拥堵识别更及时,成因诊断更智能。此外,方案还打通了市级驾驶舱、短信平台、城市大脑APP、交管指挥调度系统,借助“智能引擎”,首次实现交通智能调度与分流,并与南昌交管“135快反机制”联动,实现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及处置。
三个月后,南昌城市大脑1.0版顺利发布,包含“交通不限行”在内的六大场景完成一期建设。2020年12月,南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宣布取消实施了十多年的机动车尾号限行政策。
“交通不限行”场景建成后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21年2月全市交通拥堵指数为1.20,同比2019年限行期下降了0.08。全市平均车速为40公里/小时,同比2019年提升了7公里。面对更多的在途车辆,拥堵指数不升反降,交通健康指数持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在“城市大脑”的推动下,在南昌交警的实践努力下,南昌成为全国首例成功从“限行”到“不限行”的城市标杆。
除了南昌,天壤作为杭州城市大脑中枢系统以及诸多场景的设计与建设单位,亲历了杭州城市大脑从数字治堵、数字治城、到数字治疫的全过程,同时天壤也作为核心系统建设单位亲历了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的从零到一。
(天壤助力数字治疫)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重中之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数字中枢”+“智能引擎”为城市级政务服务注入新活力
上海,这个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和企业数以百万户。政府在保障其运转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如何做好服务,一直是个极具挑战的难题。
每个政府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如果不打通,就使得企业在面临不同的政府部门时,需要重复提交材料。而公民的户籍、教育、就业、医疗、婚姻等基本信息,也处在分散的状态,给群众办事带来麻烦。
上海市政府决心改变传统的工作面貌,提出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建设目标,并使之逐步成为各部门各区的工作模式: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
天壤“智能引擎”内嵌的AI云平台,在“一网通办”上彰显出了巨大的活力。上海市⼤数据中⼼“一网通办”平台集成天壤AI云拥有的上百种成熟算法,实现算法能⼒⼀键调⽤,服务场景快速落地。
以天壤AI云提供的高准确率OCR⾝份证识别服务为例,每天为“一网通办”业务提供超过20000次的实际生产环境调用,服务稳定、高效,满足7×24小时的业务连续性要求,很好地支撑了诸如“新社保卡大批量集中换发”等业务场景。
与此同时,天壤“数字中枢”内嵌的RPA流程⾃动化机器⼈还为上海浦东新区花⽊街道“社区云”数据录入、迁移助力,实现跨系统数据录⼊、迁移⼀次搞定,真正做到“最多录⼀次”,显著提升数据录⼊效率与准确度,并能在不改造原有系统基础上实现多类业务跨平台⾃动化操作。
在天壤的“城市大脑”建设蓝图中,一旦“数字中枢”的数据底座搭建完毕,“智能引擎”就能发挥出惊人动力。它能够围绕AI能⼒的使⽤建⽴整套性能、效果等评估体系,并借助引擎的城市级规模模拟推演能力,利⽤反馈数据对AI能⼒进⾏持续提升,决策效果持续优化,进而带动整个城市级智能的进化。
“城市大脑”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如今,为了响应国家“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抢抓数字时代的战略机遇,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全面提升数字时代的城市核心竞争力,国内一线城市纷纷将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新一轮发力的焦点。
然而,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城市建设、政务服务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个明确和清晰的建设思路与系统框架,极容易产生数字化“断头路”的情况。
“城市大脑”的出现,让城市数字化转型有了重要抓手。以“数据”为中心,以“数字中枢”和“智能引擎”为支撑,推动城市走向城市级的“协同与智能”,以真正地实现从城市的单体智能向整体智能的重大跨越。在此基础上,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城市数字化各类场景的设计与建设中,这将是实现新型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