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再单是经济补偿工具,健康险如何成为险企与大健康的联接点
“健康险已不单是一种用于补偿经济损失的工具,更是保险行业和整个大健康生态的“联接点”,以支付连结医疗,以保障支撑健康。”
6月28日,工银安盛人寿总裁吴茜在工银安盛人寿“御未来”服务焕新发布会上如是说道。
2021年,是重疾险新定义实施的第一年。对于各家保险公司而言,不少健康险产品都迎来了新的调整。近段时间,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友邦人寿、安盛天平、众安在线等各类保险公司纷纷宣布对相关健康险产品进行升级迭代。
比如,将重疾险产品分为重疾、中症、轻症等多层级进行不分组赔付;针对额外第一次恶性肿瘤保险金设置了两种间隔期;将产品的保险责任分为基本保险责任和可选保险责任,除投保基本保险责任外,还可以选择投保可选保险责任。
一位保险业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对于用户而言,现在很多人的保险意识改善之后,他们接触的第一个产品除了车险以外,就是健康险。这些人的整体保险配置里,也不再仅仅是买一个一年期的健康险,他可能会长短搭配,比如买一个短期健康险,再去搭配重疾险或者长期医疗险。
近几年来,健康险业务迅猛发展。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保险业今年前4月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12万亿元。其中,健康险业务实现3778亿元,同比增长14.73%。不过,保险公司在健康险业务上的比拼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险赔付等内容。
银保监会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已将健康管理费用在定价中的占比由支出类10%和咨询类2%统一提升到了20%,这对保险公司而言无疑是个大礼包。
平安健康险相关人士此前向澎湃新闻表示,这一举措可引导客户主动关注自身健康并通过多种手段提升个体健康水平,同时也可以降低健康险公司赔付风险。从社会层面看,则能够提升社会整体健康水平,减轻公共医疗健康体系负担。
“对于保险公司来讲,其实健康险已经过了所谓的卖一单是一单的年代。大家如今在健康险上比拼的是软实力,包括健康服务等。如果服务做得好,增强了用户黏性,那么整个保险产业其实也在向大健康产业去延展。”上述保险业人士如此谈道。
据吴茜介绍,工银安盛在健康服务方面也要有所改变。要从有钱治疗到有效治疗,让客户不仅有钱来支付各类诊疗费用,更能够获得高品质、有效果的治疗手段。同时,要真正参与到客户健康医疗的全流程、全环节,进而提升公司运营与服务能力。
“长期风险管理的方式要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前期介入、全周期管理,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健康险产品,并帮助客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进而实现客户与公司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吴茜说。
作为一家银行系寿险公司,工银安盛人寿由中国工商银行、法国安盛集团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三家实力雄厚的中外股东于2012年合资成立,注册资本金125.05亿元。今年一季度,工银安盛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26.29亿元,净利润11.0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