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财快评:暑期托管值得点赞,但不要职能错位
暑假即将开始之前,北京市教育局给许多家长送了一份“礼物”:将由各区教委组织面向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的托管服务。这当然是一项值得点赞的民生政策,但部分评论首先将其和“打击校外培训”起来,则可能找错了点。
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一个人感觉自己的桌子不稳,查看后发现有两桌腿短了一截。他没有材料可以补上短的那条,就拿斧头去砍另外两条,但又砍多了,桌子依然不稳。于是他继续砍下去。到最后,四条桌腿都被砍掉,桌子只剩下桌板,终于完全平稳了。所以,桌子不平稳当然要修,但是补短还是削长是个问题。而且桌子总是要用的,不能变成平稳而无用的桌板。
对于校外教育培训市场的异常发展,某些不健康的市场行为自然有一定影响,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有潜在的市场需求。也就说,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单纯靠“禁止”去控制这一矛盾,技术上不可行,在逻辑上也不完全合理。
最近出台的一系列关于课后托管服务的探索性措施,就是尝试去“补上一条短腿”,至少解决了部分家庭对课后服务的需求。减少家长“带”孩子的负担,真正把托管做成一种公共服务建设,才能有效解决生育负担,真正有效促进生育。暑期托管,可以看作这一尝试的延伸,有其积极意义。但这一政策要起到良好的效果,确实需要认真探讨一些问题。
首先当然是投入的问题,要避免暑期托管成为学校和教师的额外负担,要用财政+市场的手段,也要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求政策。过去中国各个学校都曾经开展过学校补课,关于暑期课程托管如何开展,我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样重要的是,许多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也要避免“减负变增负”。
例如,有关通知规定“不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但又可“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活动”。不管体育本身有何特殊性,既然已经成为中考科目,就不会“卓然不同”。体育活动自然不可或缺,但也应明确其形式和范围,以免变成变相的学科培训。同样,对于其他学科相关的活动,也应该有相应较多的考虑,比如开展科学实验课其实完全可以。
更重要的是:“不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这一规定没有问题,但提出这一要求就说明决策者也明白政策执行存在走样的可能——因为对培训的需求依然存在。所以,除非托管是强制性的,就不可能对暑期培训市场产生显著影响。但如果是强制性的,则担心削长就短,甚至变成变相延长学期,与初衷南辕北辙了。
甚至有这样的可能,部分家庭只能上托管,部分家庭仍可以选择其他途径,因此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暑期托管避免变成培训班,但要为基层家庭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支持多一些阅读和体育——因为这可能正是基层学生相对缺乏的,但也不应完全禁止知识类教学。
对暑期托管要点赞,但要明白其是补上托管服务不足的短,不要以为就能完全平衡校外培训。如果要靠暑期托管平衡校外培训,可能恰恰需要校内教育——包括课内教学、课后托管和假期托管——提供更优质、更平衡、更多元的服务。这正是笔者之前评论所说的,“增质才能减负”。
(特约作者)
(作者:殷俊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