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进乡村看小康丨牛棚装上摄像头 西蓝花变致富花 甘肃临泽有这些新变化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从7月10日开始到9月底,每周六、周日上午十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央视新闻同步播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走进乡村看小康》。第二期《正是田园丰收时》,带大家走进田间、走进村庄,看看有哪些有意思的人和事,看看农民的小康生活。
在甘肃,有一片好几千亩的西兰花基地,原生态的西兰花长什么样?究竟是怎么采收的?总台记者带你去现场看一看↓↓
总台记者 安文剑:这里是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蓼泉镇的五千亩西兰花种植基地。这里地处河西走廊,昼夜温差大,日光照射充足。这些有利条件让农作物的品质得到了保障。
怎样的西兰花是好的呢?像我手里的西兰花,它的花球非常密实,而且形状也特别好,像一个小蘑菇一样。一般直径在12厘米左右,重量在一斤的西兰花是最受市场欢迎的。
现在看到的这5000亩西兰花基地的土地,是临泽县蓼泉镇的湾子和墩子两个村的土地流转过来的。
过去湾子村和墩子村里的耕地都是零零散散的,而且高低不平。土地什么形状都有,三角的、长条的,每块地之间还有田埂和浇地用的水渠。
去年秋收后,墩子和湾子两个村都享受了国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统一的标准来平整整治土地,实行一户一田,田埂和水渠都变成了可以种菜的耕地。
西兰花成富民花 两村产业成循环
原本土地流转了的农民如今也成了西兰花产业链上的工人,在种植、采摘、加工、冷库等各个环节都有劳务收入。
而务工收入只是两个村从蔬菜产业挣钱的一部分。我们发现,已经收完的西兰花田还有很多叶子和茎干留在地里,这些都被称为尾菜。西兰花产生的尾菜可以变成饲料,供养殖业使用。
如今,通过养殖、种植和务工,村里人年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7000多元,小小的一朵西兰花成了这里人们致富的金花花。
走村串巷看村里的新鲜事儿
甘肃临泽县蓼泉镇湾子村和墩子村通过种植蔬菜致富奔小康,那现在村里人日子过得怎么样呢?咱们跟着总台记者的镜头,走进村里去看看。
如今在墩子村,村民都住进了新的小康住宅,蔬菜基地、公共健身器械、垃圾分类区域一应俱全。
在养殖小区,牛棚里也装了摄像头,下牛犊时,村民不用再24小时守着牛棚,通过手机监控就能看到。村民说:“现在养牛比以前轻松多了!”
(编辑 王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