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会计江湖|收入难在哪:数字的“真”与质量的“高”

时间:2021-07-29 10:47:53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会计江湖|收入难在哪:数字的“真”与质量的“高”

今天试着说说会计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收入。

如果说成本是“种子”,收入可能就是“果实”。播下种子,是希望秋天收获;投入成本,是希望将来有更多回报。

公司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慈善要做,但如果把钱全部做了慈善,提供这些“钱”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估计不会答应。所以,罗永浩对“向郑州慈善总会捐款100万元”的新闻报道还要作解释,“不是我捐的,我还有债务在身,客观上不便捐款,是我们公司捐的”。你看,钱是花了,慈善也做了,但明确这钱是谁花的,这在理论上称为“会计主体”,也就是这笔钱记在“谁”的账上。

先说一个小故事。周末我出去上课,刚上出租车,司机来了一句,“搞了个5块钱的”。你能不能理解?

刚开始,我也是懵的,好在我也在“江湖”中混了几年,经常打出租车。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喜欢和司机聊天,可以获得很多我不知道的小知识。一思考,我就明白了“5块钱”的意思是什么。

原来,乘客通过软件平台打出租车,平台会根据路途长短,对出租车司机收取一定的费用,单笔收费通常分3、4、5块三个等级,其中“5块钱”是最高等级,意味着这单生意乘客的路程会超过20公里,单笔收入会在80元以上。

你看,“5块钱”是司机支付的成本,“搞了个5块钱的”,意思就是一笔大单子,路途比较远,收入比较高。司机大哥的意思,是用“5块钱”的成本来代表潜在的一笔“大”生意,意味着这笔买卖收入比较高。

事实上,成本是我们花出去的钱,这笔钱花不花、花多少,很多时候是能够控制的。但这笔钱花的值不值、将来有没有收入来“匹配”这笔开支,往往是无法控制的。因此,在很多专业人士眼中,“收入”的不确定性,被看作是最大的风险,也是管理的重点所在。

收入在经济生活中又非常重要,经常成为经济契约中“关键条款”加以考虑。

比如,投资中的估值就常常用到收入。美国硅谷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风险投资家约翰·杜尔,曾经成功投资过网景、直觉、亚马逊等公司。在成为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之后的第19年,押下了一笔最大的赌注——1999年投资1180万美元,为两个从斯坦福大学辍学的学生创办的公司提供了占比12%的投资。事实上,两个学生连商业计划都没有,只是讲述了市场上的搜索工具都不行,但通过他们的算法,可以让互联网的相关性呈现指数级增长,未来搜索引擎市场会很大,他们的算法优于竞争对手。

作为一名“老司机”,约翰立刻在自己心里做了一个估值:如果数字是真的,公司运行一切正常,大概会价值10亿美元。然后,他问这两个学生,你们的梦想有多大?其中一个回答说:100亿美元。约翰以为自己听错了,还确认一下,“你是指市值吗?”“不是,指的是收入”。

约翰都惊呆了,这是什么概念,按照三个条件,一是盈利,二是科技公司,三是正常成长速度,100亿美元的收入意味着1000亿美元的市值,这在1999年那个时点看来,是微软、IBM和英特尔三家公司市值的总和。约翰意识到这是一个比独角兽公司更稀有的存在,于是下了重注。这家公司叫谷歌,事实上2021年的今天,其市值已达到1.85万亿美元。

你看,收入是可以用来估值的,这就是所谓的“市销率”,你收入1块钱,市销率10倍,估值就是10块钱。约翰的眼光是毒辣的,下手更是稳准狠的,赚得盆满钵满是自然而然的事,而其估值的重要立足点之一,就是收入。

绩效考核中也经常会用到收入。现代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们通过资本市场把钱注入公司,并选取自己的代表——董事来组成董事会,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激励和监督。

问题在于,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的管理者,往往并不是股东,这时候作为“投钱”的一方——股东,和“用钱”的另一方——管理层之间,就存在一定的代理关系,股东希望经营者好好干,最好“马儿跑,还要马儿不吃草”;经营者呢,最好“数钱数到手抽筋,睡觉睡到自然醒”。怎么办?公司就会通过一定的薪酬体制,把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协调一致起来。

在此过程中,收入规模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比如你要拿到股票期权,未来三年的“收入年增长”不能低于15%,比如根据最终确认的收入额,按一定比例给你分成。记得2001年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安然财务造假事件发生后,财富杂志曾经做过分析,一家公司如果年收入达到1000亿美元,首席执行官(CEO)的薪酬平均可以达到2500万美元,而安然公司创始人肯尼斯·雷在公司破产前一年的薪酬达到了4080万美元,远超同业水平。这可能也是后来“占领华尔街”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司不行了,那些高管们却一分钱不少拿,还享受豪华别墅、游艇的度假生活,普通股民自然不答应了。

也许正是因为收入如此重要,既会影响投资者的预期,又会影响管理者的口袋,所以经济生活中,大家会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如果通过“甩开膀子”干不出来收入,就会有人“动歪脑子”进行收入造假。还有些公司搞点“擦边球”,你说他造假,他不承认,你说他没造假,他又把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东西确认为收入。

当年美国有一家公司叫世界通讯,在3年多的时间里,虚增了110多亿美元的收入,根本的原因就是互联网泡沫破灭了、纳斯达克崩盘了,公司签订了很多对赌协议,需要有良好的业绩来支撑股价,以避免“对赌”失败,于是创始人和财务负责人就动起了歪脑筋,最后落了个锒铛入狱、声名尽毁。

中国资本市场上,与收入确认有关的故事也不少。一家上市公司,收入很漂亮,连年增长,结果打开报表一看,全部是“应收账款”,那是什么意思?纸上富贵呗,你说赚到钱了吧?赚了。哪呢?客户还没有给呢,先挂账。啥时候给?你猜。给多少?你猜。猜中有“奖”,搞得跟盲盒一样,没准哪天就“爆雷”了,因为工资、税收、银行贷款这些东西你必须得付吧,“赚的钱”又没到,最后资金链断裂,股价大跌,股民们欲哭无泪。

没收到钱的“收入”,你要警惕。有时候,收到钱的“收入”你也要警惕。因为这个钱有可能并不是“收入”。举个例子,你到健身房办了一张年卡,一次充值了2万块,健身房能不能把这2万块作为收入?当然不行,为什么?因为他还没给你提供服务呢,没准将来你对服务不满意,还要求他退款呢。你有套房子闲置,于是希望出租来补贴一下生活,别人给你付了1个月的押金和3个月的租金4万块,这4万你能不能确认收入?也不行,得每个月确认一笔,至少押金不是收入。有时候,还要看看房子、租客情况,看看合同里有没有约定水电煤气费、维修保养费谁负责。

收入的真假是一方面,质量高低又是另一方面。出租车司机很开心,因为把乘客送到目的地,钱就能收回来;零部件供应商可能就没那么开心,因为东西给了整装厂,款项并不能立即到账,需要过几个月才回来。收到“真金白银”的收入,可以看作是高质量的收入;还没有收到现钱,将来能不能收到、能收到多少还存在不确定性的收入,可能就是“低”质量的收入。

个别上市公司一次就注销几亿、几十个亿的坏账,那可能意味着几年的辛苦都付诸东流了。

怎么样,会计还是蛮难的吧。仅仅一个收入确认,可能就让我们抓耳挠腮,更不要说钱能不能收到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了。你也不用太失望,有时候作为“老法师”的上市公司都会出问题,毕竟这是一个有一定门槛、专业性比较高的行业。

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看看经济生活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收入”是怎么处理的,照葫芦画瓢就行了;实在觉得“画虎不成反类猫”,事情又很重要,就可以考虑“借我一双慧眼”,找找专业的人士帮帮忙,收入的数字是不是真的,有没有骗我没商量?收入的质量怎么样,是真金白银还是纸上富贵?有哪些坑要注意躲,有哪些当要避免上。

收入是个“好”东西。《红楼梦》里的探春,因为想出了把大观园里破荷叶、枯草根子都变成实实在在的钱,而让园子有了“一年好似一年”的盼头;《大宅门》里的二奶奶,因为百草厅被查封没了收入来源,而被迫每天吃萝卜,搞得老三立即就造反。收入是“源头”,为有源头活水来,日子才能过得更滋润。

收入又是个“坏”东西。投资者的估值依靠它,管理者的工资奖金与它挂钩,普通员工的生活也与其密切相关。如果“在其位”的人动点歪脑筋,可能这些人都会利益受损。

收入本身也许没有好坏,是经济生活中的“人”赋予了其非同一般的意义。我们能做的,是要有一双“慧眼”辨别它;我们该做的,是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把收入做真做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