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国人感受长江之变:岸线变美了,水变清了,江豚又出现了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8月12日报道 (文/陈尚营 马姝瑞 刘方强 汪海月 杭泽波)
29岁的乌兹别克斯坦小伙沙赫布兹曾到过中国很多地方,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一直很感兴趣。去年秋天,他曾深入大别山区,深度体验中国脱贫攻坚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今年夏天,抱着对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好奇,沙赫布兹开启了三天的长江之行。和上岸渔民一起抓小龙虾、给江豚喂食、参观新的长江大桥……在和当地人的接触中,沙赫布兹感受到沿江群众的生活变化。
和沙赫布兹不同,已在长江边生活了近20年的韩国人金美净,曾经因为长江岸边的脏乱差而不愿意带家人朋友去江边游玩。时隔几年,再次回到印象中“很不好”的长江岸边,这里的变化让金美净惊叹不已。在滨江公园里,金美净兴致勃勃地和韩国朋友视频通话,给他们展示长江之美。
渔民上岸筑新家
沙赫布兹在中国已经生活了4年多,是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的一位老师。长江之旅的第一站,他来到了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
第一次坐上胡厚财的小渔船,在超过110亩的养殖场里看老胡捕小龙虾,沙赫布兹感到相当新奇。
胡厚财是他在长江边交的第一位新朋友。这位皮肤黝黑、话不多的汉子,以前是地地道道的渔民,有两艘渔船,常年在长江上靠捕鱼为生。“在江上生活非常苦,不稳定,危险性也大。”胡厚财说。
为了保护长江,中国开始实施十年禁渔,胡厚财夫妇和其他渔民一起告别“水上漂”,在岸上开始了新生活。
“当地政府提供了5万元补贴,还提供养殖小龙虾的技术指导,我们开起了自己的家庭农场,面积超过110亩。”胡厚财说,2020年靠着养小龙虾和种大米,他们挣了16万元。
从在船上除了渔网“一无所有”,到上岸建立属于自己的家,添置空调、电视机、冰箱、洗衣机……胡厚财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
“中国人常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像胡厚财这样的人正在为保护长江和周围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上岸后,他们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后代也能享受更好的教育。”沙赫布兹说。
岸线治理展新貌
金美净来自韩国釜山。2002年5月,她在香港旅游时邂逅了自己的老公,同年便嫁到安徽省马鞍山市,成为长期定居在当地的韩国人。
马鞍山是一座滨江工业城市,也是一座资源型城市,拥有79公里的长江岸线。经历了“先有矿后有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阶段,这座城市一度背负了沉重的环保欠账。
嫁到中国后,金美净一直致力于向韩国推介马鞍山,希望能吸引韩国企业来投资。可是,每当韩国企业派人到马鞍山考察时,金美净都不好意思带他们去看长江,因为江边的恶劣环境让她觉得尴尬,没有太多可展示的东西。
“马鞍山以前是‘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江边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所以马鞍山不像别的滨江城市有江景房。”金美净的丈夫王程告诉记者:“尤其是薛家洼地区最为典型。”
薛家洼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凹进去的一部分。以前,渔民、渔船在这里聚散,还有多家企业、固废堆场和畜禽养殖场等。
2019年,马鞍山市以薛家洼为突破口,全面开展长江岸线综合治理。当地共拆除长江沿线非法码头158家,整治散乱污企业699家,清理固废堆放点62处。
“这里变化太大了,和我刚来时的印象完全不同。”如今,站在薛家洼生态园的观景平台上,金美净兴奋不已。她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她还兴致勃勃地和韩国朋友视频通话,向他们展示中国长江的新面貌。
“疫情结束后,我想尽快邀请父母来马鞍山,带他们来这里看看新变化。”金美净说,岸线变美了,水变清了,江豚又出现了,她期待着把这些改变介绍给更多人。
“微笑天使”露新颜
在安徽省铜陵市,当地人告诉沙赫布兹,十年禁渔政策开始后,长江的鱼类资源逐年增加,像江豚这样的标志性物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长江曾经的非法捕捞、非法采砂、航运、工业污染等人为活动对它们的生存造成了很大影响。目前,江豚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数量甚至比大熊猫还要少。
2001年,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迁地保护饲养江豚,20年过去,江豚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0头。在保护区内看到这些可爱的精灵,沙赫布兹非常开心。
在江豚饲养员张八斤的现场教学下,沙赫布兹体验了江豚的喂养。从事饲养员17年,张八斤熟悉保护区的每头江豚。最近几年,江豚的数量越来越多。张八斤说,现在不光是在保护区,在长江里也经常有人能拍到江豚出水的画面,“这在前几年是非常少见的”。
“江豚很聪明、可爱。我很高兴从张八斤和其他当地人那里得知,随着食物资源的增加、水污染的减少和栖息地的改善,江豚在长江中的数量正在增加。”沙赫布兹说。
上岸渔民一家的新生活、水清岸绿的薛家洼、雄伟多姿的大桥,还有可爱的“微笑天使”……长江两岸的精彩故事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