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独家专访】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全国碳市场正积极推进纳入机构投资者

时间:2021-08-16 08:47:29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独家专访】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全国碳市场正积极推进纳入机构投资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庄键 徐宁

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距今已满一个月。

发电行业是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交易的2162家发电企业总排放量超过40亿吨。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测算,全国碳市场一经推出,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截至8月13日收盘,全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量超过651万吨,总成交额突破3.29亿元。

采用了双城模式的全国碳市场,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承担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的运行。其中,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承担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

近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就全国碳市场上线以来的交易情况、碳市场制度设计以及碳市场发展目标等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以下为此次访谈的实录,刊发时有所删节。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图片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官网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图片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官网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在今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您如何看待它具有的意义?

赖晓明: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从2011年起,中国开始进行地方试点碳市场的建设。2013年,地方试点碳市场先后上线交易,已经历七年多的探索。地方碳交易的试点,对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探索和完善交易机制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2015年起,国家发改委开始推进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工作。2017年宣布了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框架,从而正式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筹备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最终在今年实现全国碳市场的上线。

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意味着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和“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密切相关,是政府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国碳市场启动以后,能够成为国家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全国碳市场也将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界面新闻:截至8月13日收盘,全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量超过651万吨,总成交额突破3.29亿元。您如何看待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的整体交易情况,是否符合此前的预期?

赖晓明:就市场价格而言,全国碳市场开市后,碳价最高涨到60元/吨以上,近期又有所回落。整体而言,碳价还是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波动。

交易规模总体上也比较正常,但交易量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因为市场刚刚开始,有部分企业还在开设账户的过程中。今后几个月的整体交易量应该还会提升。

从全国碳市场开市一个月的运行情况看,在市场培育和企业碳管理能力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推进。

许多企业之前并没有参与过地方的碳交易试点,虽然它们之前接受过一些能力建设方面的培训,但企业内部的碳管理机制还未很好地建立,对参与交易仍持比较谨慎,甚至有些保守的心态。

因为控排企业的第一责任是要履约,而不是为了赚钱,所以对碳资产的管理意识还不强。在此心态下,它的第一反应不是入市交易碳配额,而是担心履约时不够用,到时候买不到碳配额怎么办。总体而言,这些企业对碳市场还不太熟悉。

接下来,交易所会专门安排力量,进一步为各地企业进行能力建设培训。也希望企业能够主动地去了解碳市场,增强碳资产管理意识。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目前的碳价水平是否已经体现了其真实价值,它与企业减排成本的关联性如何?

赖晓明:碳价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很难简单去判断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或者今后是怎样的走势。

全国碳市场毕竟才刚刚开始,纳入的行业是单一发电行业,参与主体目前也只有控排企业。从此角度上说,还很难判断目前的碳价与企业减排成本有什么直接关联。

碳市场要有一定的多样性,碳价才能够反映真实的市场需求。也就是说,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需要进一步增加,交易主体要更为多元化,届时产生的碳价才是比较合理的。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目前只有控排企业能够入场交易,但将在条件成熟后向机构投资者开放。您如何评价机构投资者未来在全国碳市场所能起到的作用?

赖晓明:就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体制而言,纳入机构投资者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我们正积极推进,把合格的机构投资者纳入到全国碳市场中。交易所也在和主管部门加紧沟通,时机成熟时会尽快实施。

在以往试点碳市场建设过程中,机构投资者对市场健康运行是非常关键的。以上海试点碳市场为例,机构投资者参与的交易量占到了总交易规模的三分之二以上。

基于投资需求,机构投资者在碳市场的交易频率较高,对市场价格信号的反应也较为灵敏。机构投资者对于活跃碳市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投资机构纳入市场后,增加了市场的多样性,也势必会对碳市场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保证碳市场的平稳合规运行,如何避免由个别投机行为导致的市场风险增加,都将是交易管理机构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中,对风险控制以及市场可能出现的异常行为,甚至违规、违约行为,都已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体系。结合试点碳市场的经验,相信将投资机构纳入后,应该能够确保全国碳市场的安全平稳运行。

此外,我们还计划借鉴国际国内市场的经验,在碳市场的机制体制上做进一步创新。地方碳市场的试点阶段,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交易所曾在试点市场上推出借碳交易、买入回购交易等产品。全国碳市场也将根据企业的需求逐步推出类似产品。

界面新闻:参与碳市场交易企业的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就此方面,是否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

赖晓明:生态环境部对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非常重视,已经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各相关行业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今年还专门印发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对发电行业企业的数据报告和核查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在全国碳市场开市当天,生态环境部领导已经明确表示,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符合要求,总体数据是真实、可靠、可信的。

关于数据的真实性,我觉得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存在,主管部门也将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我希望大家对此要有信心。

界面新闻:在您看来,如何定义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成功与否?

赖晓明: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基于一个重要的前提:它是服务于企业减排,而不是为了建立市场而建立市场。全国碳市场是帮助企业以较低成本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这是它的核心定位,并不是说要创造一个让各方去投资、赚钱的平台。

未来,全国碳市场应该建成一个分层次的市场体系,包括现货市场、衍生品市场以及未来的期货市场。分层次的市场体系既能够满足市场主体的多样化需求,也能够减少市场运行的风险。比如,碳市场的一些衍生品可以作为风险管理的工具。

在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中形成的价格体系,会更好地反映市场近期的供需和中远期的走向。一个成功的碳市场所反映出的价格信号,能够有效引导企业推进减排工作,引导资金和技术投入到减排项目中。全国碳市场只有起到这样的作用,才真正达到它的服务于“双碳目标”达成,以及服务于企业减排的目标。

就交易规模而言,全国碳市场的碳配额分配规模超过40亿吨,有条件成为全球最大的碳配额现货市场。目前在提升交易规模方面还需要努力。

在此基础上,将继续推进碳配额衍生品和期货市场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市场,使整体交易规模大幅提高,实现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的目标。

界面新闻:有行业专家用“启动可喜,去路犹长”来评价全国碳市场的正式上线,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赖晓明: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具体工作的推进落实,都将经历较长的发展过程。从此角度来看,用“启动可喜,去路犹长”来评价全国碳市场,也是正确的。

发电行业是第一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之后还有其他几大重点行业也将纳入。分步骤纳入不同行业,体现了稳步推进建设全国碳市场的特点。

光是发电行业纳入,肯定不是一个健全的市场。市场需要多样化,有多个行业、多种主体纳入,才具备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市场的基础。

行业的纳入需要过程,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主管部门已有了初步的方案,逐步会有新的行业进入全国碳市场。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采用了双城模式,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承担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的运行。此模式运营效果如何?

赖晓明:总体上看还是比较顺畅的,当然还需要不断磨合。双城模式的首要目标,是把全国碳市场的现货交易组织好、运行好,不断提高交易效率和服务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共同探索市场创新,比如未来碳配额衍生品的交易,也需要湖北和上海两地系统的共同协作共同努力。

界面新闻: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的建立,是否有新进展?

赖晓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的组建还在持续推进中。目前已经明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负责现阶段全国碳交易系统的运行,组织管理全国的碳交易。

未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的建设工作也将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积极推动。

按照现有的方案,全国碳市场交易平台将由九省共建,包括湖北、上海、江苏和福建等省市。目前正在研究具体的方案,等主管部门批准后进一步推进。

界面新闻:未来碳配额的发放政策,将如何影响全国碳市场的发展?

赖晓明:现行的碳配额发放政策是主管部门综合评估的结果,考虑到了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运行的整体需求。

对于碳配额发放政策的预期,是影响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一个重要因素,涉及到配额是紧还是松,抑或是存在着不确定性。

如果政策层面能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信号,会更有利于企业做好碳资产管理策略。比如欧盟碳市场已经明确了未来碳排放量每年的下降幅度,为市场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政策信号。

同时,企业的碳管理和交易行为,是长期市场预期和短期市场判断相结合的产物,两者是相结合的。就长期而言,中国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碳排放量肯定会越来越少,碳配额也将越来越少。

企业在参与市场交易时,也会考虑当前的碳市场走势,企业目前的排放规模和配额松紧程度等因素。

界面新闻:上海试点碳市场是全国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规模最大的区域市场。未来CCER是否有可能成为全国碳市场的交易品类之一?

赖晓明:CCER肯定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机制,它和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未来密切相关。随着全国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提升,对CCER市场也会产生非常大的激励和提升作用。

根据目前国内CCER交易机制,全国九个省市的地方碳交易所都可以交易CCER,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也会继续把CCER的交易服务工作做好。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目前包括三大交易系统,分别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上海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以及上海碳配额远期交易系统。其中,上海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就包括了CCER和上海的碳配额交易两大类。

界面新闻:未来CCER是否仍将维持在全国多个市场分散交易的格局?

赖晓明:在上级主管部门发布CCER相关的新政之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仍将按照现有的架构去运行。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的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分别是怎样的?

赖晓明:在全国碳市场的上线仪式上,上海市领导提出,要以全国碳交易平台落户上海为契机,加快推进相关建设工作,把上海打造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碳金融中心。这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目标。

从现阶段来说,全国碳市场的管理首先要保证市场运行的健康、合规,这是基础。第二,要维护市场的平稳,使价格在合理区间波动。第三,要努力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规模。这是当前管理和运行全国碳市场的主要目标。

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控排企业进入市场,同时积极参与交易,提高交易频次,提升全国碳市场交易规模,推动全国碳市场更健康、蓬勃地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