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世界粮食安全压力空前 各国代表破题粮食减损

时间:2021-09-11 18:46:56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世界粮食安全压力空前 各国代表破题粮食减损

中新网济南9月11日电 (沙见龙)国际粮食减损大会11日继续在济南召开。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粮食安全压力,各国代表分析当下形势,围绕多环节分享粮食减损经验及有效实践案例,破题粮食减损,增强世界粮食安全韧性。

国际机构代表在开幕式中通过视频致辞。沙见龙 摄国际机构代表在开幕式中通过视频致辞。沙见龙 摄

全球粮食安全压力“有目共睹”

“世界近1/3人口无法获得充足的粮食与营养”“近1/3的粮食被损失和浪费”“目前全世界约有6亿9千万饥饿人口”……参加本次会议的50多个国家,涉及全球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70位嘉宾在交流时对上述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数据深有感触。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从收获到零售各环节,全球粮食损失率达14%,零售、餐饮和消费环节浪费率达17%,年损失达4000亿美元,相当于12.6亿人口一年的口粮。该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认为这暴露出农业粮食体系运转不良的弊端。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驻中国、韩国和朝鲜国别主任马泰奥称,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共有7.2亿到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农业用地中30%的粮食没有得到消费。“如果单纯增加产量而不解决浪费问题,无法解决人口饥饿问题。”

在爱尔兰驻华大使安黛文看来,农业是绝大多数国家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无论农业发达程度高低,多数国家都面临粮食浪费问题。爱尔兰争取在2025年实现减损50%,同时希望未来在可持续农业领域成为先行者。

9月11日,国际粮食减损大会闭幕。会后,组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大会取得的成果。沙见龙 摄

生产中、后及消费环节“大有可为”

谈及解决粮食损失浪费问题,与会代表提到最多的建议是树立减损共识,加强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落实政策法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分析称,损失和浪费是两个主题,出现在良种、良法应用,收获、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不同环节,这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信息技术运用、政策落实等,有针对性地解决环节漏洞,形成全产业链的智慧“坚持”。

对于储粮减损,浪潮智粮产品部总经理荆世华表示应支持节粮减损技术和装备研发推广应用,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绿色科技储粮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融合,保障仓储环节的节粮减损和优粮优储。

智利驻华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认为,物质充裕的文化形成了一种错误的理念——轻易造成浪费,要通过公共政策影响营销和消费者行为。法国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周佳阳倡议,各国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约束浪费行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洁则提出“食育”培养体系,使人与食物建立情感联系,逐步建立正确的食物消费观。

“损失和浪费是有办法解决的。”马泰奥说,IFAD在中国、东帝汶、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开展了诸多粮食减损实践,减少浪费不仅要做到终端节约,更要重视前端节源,建设减损节约的“无形良田”。“国际社会要加强交流借鉴、推广先进做法。”

9月11日,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介绍大会成果。沙见龙 摄

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发力

国际社会在粮食增产减损方面有诸多成功实践。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简称CABI)全球运营执行主任乌里·库曼分享了“植物智慧”项目。该项目已影响全球5400万名农民,增产达20%。受益国家之一的赞比亚,玉米净收入提高30%,极端贫困率减少5个百分点。

前述是各国、组织、机构加强农业领域国际合作的缩影。例如中国,在农业领域已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与8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以及21个国际组织签署500多份合作协议和备忘录,还包括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技术人员输出、培训等。

非洲联盟委员会农业、农村发展、蓝色经济和可持续环境委员萨科提出开展“粮食系统转型行动”。受原本脆弱的经济体外加疫情、冲突影响,非洲变成了粮食损失“重灾区”,迫切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及国际合作实现粮食系统转型,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全覆盖,使粮食系统更加可持续。

新西兰农业部部长达米恩·奥康纳说,食品产业是新西兰的支柱产业,粮食浪费会加重经济成本。构建优质安全的供应链是该国粮食减损的重点工作。“期待中国帮助我们改善粮食储存现状,达到减损目标。”

包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代表表示,期待通过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跨国、跨区域和跨洲传播知识、促进对话、分享专长,推动建设更高效、包容、有韧劲且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粮食体系。(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