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华全媒+丨这条巡边路,连起家和国
新华社昆明10月1日电(记者严勇、胡超)中缅边境线上,一条连着家和国的7公里巡边路,段二文走了近四十年,从青丝到白发。今年70岁的他,即便步伐没有当年稳健,依然初心未改。
自1982年担任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耿马县”)首个外事界务员以来,段二文就把守护好神圣国土当成自己的使命。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他都很熟悉。而多年前为辨别国境线所做的记号,老人至今都还记得。
段二文是耿马县孟定镇山头寨村南帕河胶队组村民,所在的村子距离中缅边境线不到200米,山高坡陡,地形地势复杂。
日前,记者跟随段二文等人,走了一段他认为很普通的巡边路。当天,熟悉路况的段二文走在最前面,遇到不好通过的地方,他拿着砍刀几下就清除了障碍。随后穿越一片橡胶林,经过一条用来区分国境线的石板路,抵达最终的目的地——S144-2号界桩。
段二文蹲下身子,为界桩清理杂草。新华社记者 严勇 摄“看到‘中国’两个字,我心里就特别踏实。”每到这个地方,段二文总是格外仔细,检查界桩有无破损或移位。在老人眼里,这是国家的象征,决不能有半点含糊,甚至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离开之前,他还要将附近的杂草一一清理干净。
“原先这里没有路,石板路是我们靠人背马驮施工材料一点一点铺起来的。”段二文回忆。刚开始,他负责巡护的边境线有十多公里,蜿蜒在原始森林中。这其中有座大山,当地人称为“难爬山”,段二文硬是凭着一把砍刀一双脚,趟出了一条巡边路。
段二文俯身前行,穿过一个坡地。新华社记者 严勇 摄此前,段二文一家住在山上。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一个特殊任务:从山上搬下来,抵边居住,守护好国土。
“当时,我们的一些土地被对面边民侵占,种上了农作物。”段二文说,20世纪80年代,因为南帕河沿线的开发问题,两边边民一度发生争执。
国土一寸都不能让! 但当时山下疟疾肆虐,很多人都不敢轻易冒险。就在这个关键时候,段二文没有半点犹豫,毅然带头下山,带着一家老小在南帕河边上安了家。
段二文记得,那一年是1988年。在他的号召下,当年又有几户人家陆续搬下来,在最抵边的地方开始生产生活。随后,南帕河胶队组成立,段二文担任组长。
为了守土固边,他带领村民们将上千棵橡胶树种在边境线上。在此期间,包括他在内的很多村民都染上了疟疾,大儿子还因为救治不及时丢了性命。
可即便如此,段二文也没有往后退半步。“不是我们的国土,一分都不拿!是我们的领土,一寸也不让!”段二文多次领着群众与对方据理力争,最终在双边外事部门协调下调解了纠纷。
段二文将巡边护边的重任扛到肩上。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独自翻山越岭,用脚步丈量国境线,一个来回就是好几个小时。
段二文(左一)和移民管理警察一起开展巡边工作。新华社记者 严勇 摄“有些地方没有明显的标识,我就自己做上记号,比如摆上几个大石头。”段二文说。刚开始那些年,没有摩托车,全程都靠脚,每年他都要磨坏好几双鞋。这也是他当界务员以来开销最大的地方。
耿马县地处中缅边境,毗邻金三角,历来是打击贩毒等跨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前沿阵地。由于工作原因,段二文常年坚守在抵边一线,随时有可能遭遇危险。
1996年4月15日,一个陌生面孔出现在了南帕河胶队组。当时,段二文正好在一个小山包上种地,心里早就有了戒备。一番问询后,对方撒腿就跑。段二文赶紧撂下锄头,一路紧跟。
一个踉跄跌倒后,陌生男子从山坡上滚了下去。段二文喊来边上干活的村民罗正忠帮忙,在一步步靠近过程中发现了地上藏着的背包。正准备翻开夹层检查时,对方突然掏出手枪开枪射击。
罗正忠大腿被击中,一旁的段二文所幸避让及时,没有受伤。陌生男子当即仓皇而逃,他们随后在背包里发现了近2公斤毒品,移交至当地派出所。
这还不是最危险的一次。段二文说,在复杂的边境线上,就得时刻做好准备,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尤其是担任界务员以来,他要承担比以往更多的责任。
段二文(右)在确认国境线走向。新华社发
如今,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段二文的儿子每天都值守在村寨设立的卡点上。一有时间,老人就会过去给他们送些新鲜蔬菜,还不忘给村里的年轻人叮嘱几句,守好寨门就是守好国门。
“父亲这么大岁数了都还在巡边,确实不容易,我们更要接好他的班。”小儿子段任平说。
老人很欣慰。一晃几十载,他当年种下的橡胶树也有了碗口粗,成片笔直地挺立在国境线上。(视频记者:王安浩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