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运营 >

广深莞佛帮扶粤东西北,广东能否抹平区域教育鸿沟?

时间:2021-10-11 21:45:43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广深莞佛帮扶粤东西北,广东能否抹平区域教育鸿沟?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原创 西窗 搜狐城市

围观深圳中学新入职名单已成为当地学生家长的保留节目,自2017年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中”以来,深圳中学近四年时间引进100余位哈佛、牛津、剑桥、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生和诸多优秀教师。2021年该校理化两科新入职17人,全为名校博士或博士后。

不用太眼馋,汕头、汕尾等地的学生也有可能听到这些“大牛”的课。近日印发的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未来十五年全面整合珠三角市县和各级教研机构、高校优质资源,以粤东粤西粤北乡镇中小学校为对象,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深圳与汕头汕尾河源成为结对地市,分别有90、60、70对结对学校。

广东是经济、财政大省,也是人口、教育大省,但长期以来却给人“教育弱省”的印象,“教育经费支出居全国榜首、生均教育经费却倒数”的反差凸显其教育公平欠佳的困境。此外,珠三角城市公办学位不足、欠发达区域办学条件差的特征十分明显。用三个五年持续发力,广东能否抹平教育鸿沟?珠三角在支援粤东西北的同时能解决自身教育痛点吗?

教育经费与生均经费“各种不平衡”

广东教育经费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了。2020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5386.96亿元,比上年4918.76亿元增长9.52%。其中,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180.32亿元,比上年3715.58亿元增长12.51%。经费总量及增长率高居榜首,但广东各级教育生均经费仍不太高。

以2019年数据来看,广东每位幼儿园学生费用6039.55元,排名全国各省份第25位,且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七成。其他各级教育生均经费数据也不突出:普通小学位列全国第10,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列全国第8,中等职业学校位列全国第12,普通高校位居全国第5。

广东的高地是深圳,深圳教育经费也连续多年位居广东第一了。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教育经费达到702.68亿元,占全省比例21.8%,而广州只有522.98亿元。近5年,深圳累计财政性教育投入2800亿元,年均增长20%,总量及增幅均居全省第一。2017—2019年,深圳基础教育投入1434.8 亿元,年递增29.35%。

深圳生均教育经费在各阶段也都是遥遥领先。深圳学前教育投入从2018年的20.79亿元,增至2020年的72.14亿元,生均经费超过3.8万元——超过省平均数6倍有余。2019年,广东普高生均经费约2.2万元,珠三角城市均超过2万元,其中深圳超过6.1万元。这次跟深圳结对的汕头、汕尾、河源都不到2万元,最低的汕头仅1.2万元。

深圳教育虽然“不差钱”,但是差学位,尤其是公办学位。2018年,深圳公办普高录取率47%,而北上广分别为85.7%、65%、69%。2019 年,深圳更是下降到45%以下。没挤进公办高中的同学,除了出国只能去民办和职业高中。相较而言,公办高中教育质量有保障,升学率较高且学杂费低;民办高中要么教育质量不行,要么收费高;而职高的社会认可度仍然较低。

广佛莞深与结对城市生源“零和”

当然,深圳学位资源紧张并不是从初升高才开始的。从娃儿准备上幼儿园开始,到小升初、初升高,家长们的焦虑一直持续——学位紧张背后是不断涌入的人口。

深圳是国内最早开始对非深户生源实施保护的城市。目前,深圳市超过六成的义务教育学位提供给非深户籍学生,比例位居全国第一。年鉴显示,从2009年到2019年,深圳普通中学招生数从11.35万上升到17.41万人。

广州、佛山、东莞的情况与深圳相同,以东莞为例,从2009年到2019年,东莞普通中学招生数从8.83万上升到12.80万人。与珠三角“四大天王”相反,结对城市的另一头生源下降了。汕头普通中学招生数从2009年的17.60万下降到2019年的12.76万人;河源从8.28万下降到7.3万。

数据列了这么多,概括来说就是,一方面广东欠发达区域(尤其乡村)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办学条件差,生源吸引力不够,使得大量本地生源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流向城市;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外来务工者大量流入,珠三角城区学位需求显著增加,中小学、学前教育学位不足问题突出,尤其是公办及普惠类。

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解读指出,当前,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基本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与珠三角地区存在明显差距;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中心区域的公办学位供给仍然满足不了入学需求——这也是广东省基础教育“不平衡不协调”最主要的表现。

广东教育“城里挤、乡村弱”的两个对策

《行动方案》将“教师队伍建设”和“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列为核心任务,具体举措包括“新强师工程”、对口帮扶、学位供给、考核评价等。其中,珠三角地区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加强帮扶力度”,建立市与市、县与县、师范类院校与市等7种全口径结对关系,重点帮扶提高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能力素质等。

对口帮扶具体来讲就是,珠三角6市(广佛莞深中珠)与粤东粤西粤北15市结对,建立15对市级结对帮扶关系;珠三角地区各县与粤东粤西粤北84县结对,建立84对县级结对帮扶关系——在市、县结对帮扶基础上,每个周期内确定1000对左右结对帮扶学校。此外,还要建立15对师范类院校、140对非师范类院校与粤东粤西粤北市县的结对帮扶关系。

学位供给方面,广东提出到2025年,实现学位供给总体平衡和布局结构合理,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38万个(其中,幼儿园33万个、义务教育375万个、普通高中30万个)。

值得关注的是,珠三角新增公办学位数量超过323万,占全省比重接近四分之三,而广深莞佛四地新增学位数量超过245万,占全省比重过半——公办学位供给必须跟上不断增加的适龄学生入学需求。

最受关注的深圳普通高中新增公办学位为7.82万,几乎等同于粤东西北新增总量7.88万。此外,广佛莞普通高中新增公办学位也不少,分别为2.98万、2.16万、4.56万。究其原因,可以看看过去十年四地的常住人口情况:深圳十年增量713.6万,增幅高达68.5%;广州增量597.6万,增幅47.1%;佛山、东莞增量分别为230.4万、224.6万,增幅也均在30%上下。

公办扩容其实早就开始了。深圳十四五规划提出,到 2025年,新增幼儿园学位12.5万个以上,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7.3万个,新增公办普高学位11万个。东莞提出,十四五期间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增量“翻一番”,并力争在今年内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68万个。

人口净流入城市公办学位还得紧缺

方案有了,目标有了,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先以深圳为案例来看看“公办学位供给”。2021年,深圳实施“大规模学校建设计划”,新开工建设中小学90所、幼儿园60所。全年建成学校146所,新增各类学位约13万个。今年全市新增16所普高学校(新改扩建公办普高9所,新开办民办普高7所)。

不过,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张家勇等人撰文称,深圳义务教育学段非户籍学生达72%左右,全国比例最高,“估计学生入学需求问题未来10年内都得不到有效缓解”。文章称,深圳龙华前期建设没预留足够教育用地,热点片区学位紧张,公立学校很多班额超60人,哪怕孩子坐到教室门口,很多家长也不愿被分流到其他距离更远的学校。

龙华,坪山、福田也都曾发布学位预警,龙华2020年学位总缺口11000个,福田总缺口9500个。深圳副市长对此发话,要求各区今后不再发布学位预警,“有发预警的时间不如用来找地建房子”。虽然深圳学位建设力度空前,但仍难充分满足入学高需求——总体而言,对于广佛莞深等人口净流入超高的城市,公办优质学位紧缺的矛盾很难缓解。

《行动计划》实施“新强师工程”和对口帮扶,重点加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并向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倾斜。到2025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校长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显著提升;到2030年,能力素质与珠三角地区差距明显缩小;到2035年,整体水平与珠三角地区大体相当。

相比投入多少教育经费、建多少学校而言,虽然“教师队伍建设”的这三个阶段性目标不太好量化,但近年来广东一直在积累经验:2008 年起,广东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2018年起广东省高等学校实施组团式帮扶,同时启动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计划。这样看来,“教师队伍建设”倒是更值得期待。

参考资料:

突破3千亿!广东教育经费投入居全国第一.南方网

多地学位缺口预警需妥善应对.民生周刊

特事急办,像抓治水一样抓高中学校建设.深圳特区报

面向未来,深圳还有哪些短板要补.中国经济周刊

广东拟5年内新增438万个基础教育公办学位.财新网

原标题:《广深莞佛帮扶粤东西北 区域教育鸿沟能否填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