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软肋”如何破?规划来了
沿海的苏北,如何助力江苏突破海洋经济“软肋”?
近日,国务院称原则同意《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下称《规划》)。
《规划》明确,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江苏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塑造滨海城乡特色风貌,着力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着力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培育双向开放新优势,不断提高区域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带动力,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拓展新空间、展现新作为。
“江苏多年前就提出杨子江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建设设想。”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江苏在国土空间上具有滨海拥江的优势,但江苏沿海城市都是苏北区域,发展上与苏南城市有落差。
“在省级层面,江苏早就意识到了(问题)。在我此前参与的研讨会上,一些来自盐城、南通、连云港等城市的研究者和政府部门领导都有呼吁,提出过相关设想。”孔令刚进一步指出,国务院原则同意《规划》,可以说是对江苏省特别是苏北沿海地区期待的回应。
《规划》强调,江苏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在有关体制创新、政策实施、项目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江苏是沿海经济强省,但与广东、浙江、山东等省份相比,江苏沿海地区无论是城市能级还是产业体量,都无法与江苏“经济强省”的地位相匹配,海洋经济仍是“软肋”。
对此,去年7月,江苏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就曾提出,要抓紧制定江海河湖统筹发展规划,沿海作为其中一个子系统,要放到全省江海河湖整体布局中来谋划。
今年4月,江苏召开全省沿海发展座谈会,会上更指出“沿海地区是全省发展的重要轴线,事关全局和整体。”
今年8月10日,江苏实施《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下称《发展规划》),阐明了“十四五”时期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是该省未来五年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根据《发展规划》,江苏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领先的海洋产业创新高地、具有高度聚合力的海洋开放合作高地、全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先行区、美丽滨海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全省海洋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创新更趋活跃,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彰显,海洋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高水平海洋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海洋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长三角另一个重要成员浙江,很多年前就提出山海协作战略,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也推进了浙江沿海城市与浙西浙北城市的合作,是省域内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很好案例。”在孔令刚看来,江苏和安徽都可以借鉴浙江的山海协助模式。
“相比浙江和山东沿海省份,这两个省的海洋经济发展有非常突出的成就。江苏可能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对海洋经济发展没有着力,或者这也是国务院批复《规划》,要求江苏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关键所在。”孔令刚说。